采访·撰文/姜洪桥 潘青山
与李开复接触,最深的印象是温和。他很少用特别的语气和手势来表达某种其实已经很清晰的观点,尤其是在谈到创新工场的员工时,这种温和更像是老师对学生。也许是由内心的力量和愿望而至,因为李开复曾经说过:“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不是说李开复是科学家或企业家,而是说李开复是一个热心教育者”。
在知名企业领导人中,李开复可能是最贴近大学生的一位。他具备成为教育家的愿望和实践经验,虽然这是一种另外的经验,从实际结果逆推的反思,从作为人才需求方的思考。
如果说企业是大学这间公司的最大客户,那么李开复可能是最称职、最操心的客户。现在请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倾听来自客户的声音。
数字商业时代:创新工场中应该有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吧?
李开复:年轻的大学生表现很好,很有热情,很有创新。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对新技术把握更快。还有我们的产品都是针对年轻的互联网用户,大学生也会把握得更好。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投了9个项目,进展很好。在年底之前会宣布若干个项目的投资,产品也可以面世。
数字商业时代:你们怎样鼓励大学生创新?
李开复:重要的是这里有大环境,鼓励创新、鼓励分享、鼓励沟通,而且相对平等。这些非常有潜力的大学生,会比相对压抑、官僚体制发挥远远更大。每个人进来都会给选择,不是分配安排到某个职位。
我们和大公司有几个差别:第一,我们是平等的;第二,鼓励任何人发言,鼓励挑战任何人,包括我在内;第三,我们进来的工友有选择的权力,可以选自己爱做的事情。还有,每个人都持有未来公司的股票,有主人翁感。
数字商业时代:很多企业都在抱怨,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力不足,尤其是创新能力,你有没有这种感受?
李开复:我们创新工场的都是筛选出来的中国顶尖人才,这个问题倒并不严重。当然我们也筛选了很多申请者,也认为,整体上更大多数的大学生并不见得有机会在名校名师的培养下,在宽松放权的环境下发挥潜质。整体来说,中国教育在培养基础知识上做得很好,但是在鼓励创新、培养团队意识上还有待进步。
数字商业时代:中国有很多企业开始自己办大学,你怎么看?
李开复:这些企业是希望有更好的衔接吗?如果是这样,我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应该反思,大学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事情做好?我不会说这些企业不该办大学而批评他们。这些企业如果因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课程设置得不好,那么,我觉得有问题的是大学,而不是企业。
数字商业时代:在现实中,企业可以说是大学最大的客户,而大学又被赋予了很深远的意义,我们应该怎样解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李开复:大学应该把企业的需求当成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大学不了解就业状况,而且很多衡量指标并没有和实际需求衔接很好。我在过去也看到很多学校,尤其是非顶尖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有问题。比如说企业不愿意招收大学生,认为这些人要花太多的时间培训,培养出来也可能会跑。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大学要负一定的责任。但话说回来,大学并不应该被改装为职业培训班,这么做太过头了。
数字商业时代:那么怎样合理地把握人才教育和企业需求的度?
李开复:正确做法应该是,应该有少量的大学,大量的高职专科。高职专科是针对就业服务的。大学应该是少部分人上的,任何发达社会都这样。不是每一个想读大学的孩子都可以读大学。对有些人来说,去高职更好,比读一个不够格的民办大学好,比读一个没有意义的学位要好。
在真正的大学里,大部分课程还应该是通才式教育,并不是技能培训。但是我觉得在这些课程里面需要更重视就业需要的软技能,比如团队合作。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