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顾诵芬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简历个人资料

2021-11-03 11:19 来源:网络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念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系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念芬是中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的创始人,航空战略科学家。他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开创了中国自主研发歼击机的先例,继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为中国航空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顾诵芬:歼8之父亲乘战机三上蓝天。

顾诵芬于1930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他的父亲顾廷龙是著名的中国文化大师,有着深厚的书法造诣。书馆馆长、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顾诵芬虽然出生在一个人文氛围浓厚的家庭,但却致力于工程科学,成为航空领域的一代人。

顾诵芬结缘航空,与航模玩具有关。

1935年,顾父家北迁,到燕京大学工作。抗日战争爆发时,7岁的顾念芬在燕京大学附属小学读二年级,目睹了日军的暴行。10岁时,他的叔叔给了他一个木制模型作为生日礼物。顾诵芬突然爱上了飞机,并发誓要建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顾念芬大学毕业于1951年,被分配到沈阳航空工业局。1956年8月,的号召下,1956年8月,中国第一家飞机设计室在沈阳成立。顾诵芬在这支汇聚新中国最好飞机设计师的团队中担任气动组组长,他的梦想逐渐实现。

为了解决机身两侧进气的问题,顾诵芬和军工专家利用当时唯一从未在工程中应用过的风洞进行探索和测试,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白天下班后,他不得不带同事去医院收集废针,焊接在铜管上,形成模型...

歼教1飞机于1958年7月26日在沈阳首飞成功。顾诵芬在几乎一张白纸的新中国飞机设计中创造了一种属于中国人的气动设计方法,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实践中也达到了新的高峰。

20世纪60年代中期,超级大国拥有两倍的声速战斗机,但中国没有装备与之竞争。许多航空研究人员屏住呼吸:我们必须制造自己的争气机。

1964年,独立开发歼8战斗机正式启动,原总设计师在执行公务时因飞机失事遇难。顾诵芬和其他骨干临危受命。歼8飞机于1969年7月5日首飞。但在随后的飞行试验中,飞机出现了强烈的振动,这让所有的研究人员都挂起了心。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顾诵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乘坐歼教6飞机上天,直接观察试验飞机后面的振动。

据当时驾驶飞机的试飞员鹿明东回忆,顾先生当时已经快半百岁了,但他不顾过载对身体的影响和潜在的坠机风险,毅然亲自带着望远镜和相机观察拍摄飞机的动态,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志都非常震惊和感动。

正是由于反复观察和大胆尝试,顾诵芬终于与团队一起解决了气流严重分流的问题,并亲自设计了飞机后机身整流包皮,彻底消除了飞机跨声速抖动的现象。

在接下来的15年里,他继续参与歼8I和歼8I的设计,直到定型生产。双发高空截击战斗机已成为中国航空自主研发的一代传奇,捍卫中国领空半个世纪。顾诵芬被称为歼8之父,但他总是说,回顾自己的一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只能说没有浪费时间,为国家做了些什么。

顾诵芬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简历个人资料

,男,1935年2月出生,河北昌黎人。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曾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于1993年当选。

是国际核能领域的著名学者和战略科学家,致力于发展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先进核能体系。他带领产学研联合团队实现了中国高温气冷堆技术的整体发展过程,为中国在先进核能领域逐步走向世界前沿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200号走出核能专家。

2021年9月12日9时35分,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机组首次达到临界状态,正式进入持续核反应。由清华大学个由清华大学、华能集团和中核集团共同开发建设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正式启动,为并网发电迈出了关键一步。

作为中国著名的核反应堆工程和核安全专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935年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的一个平民家庭。195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1956年,清华家对原子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为重点,清华成立了工程物理系,学习成绩优异的成为该系第一批学生,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核物理研究生涯。

1958年,清华大学向上级提出建议,设计建造2000千瓦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建设中国核能教学科研、生产三个基地,建议批准,基地位于昌平虎峪山区,项目代码200,这也是清华核能研究的摇篮,被清华人亲切地称为200。今年,毕业留校,参与了200号建设,在此成长为清华核能科研力量的领军人物。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正式启动了面向高科技前沿的863计划,并选择在生物、信息、能源等七个领域实施。作为能源领域的专家,参与了初步论证。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震惊世界,核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在863计划的支持下,带领团队开展了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8项关键技术的重要突破。1992年,国家批准在200号建设10兆瓦高温气冷试验堆。这为当今高温气冷堆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清华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究人员介绍,石岛湾核电站采用的高温气冷堆是世界公认的第四代核能技术首选堆。固有安全是高温气冷堆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堆叠材料和设计的自身物理机制确保,即使在严重事故中不采取任何人为和机器干预措施,反应堆芯也不会熔化,放射性物质也不会大量泄漏。院士亲自为我国这一重大科研成果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应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

除核能科学家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清华大学校长。从1994年到2003年,提出了综合、研究、开放的总体办学模式和思路,实施了百人才引进计划、讲座教授计划等一系列改革。在过去的九年里,清华大学成立了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基本实现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

作为一校之长,也以其谦和朴素的作风深受师生喜爱。在上下班的路上,他会靠着自行车听一位老师向他反映系里的情况,早上6点去图书馆调查,帮助学生解决早上拥挤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一张浴票的故事在清华园还在流传: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清华学生洗澡拥挤的现象日益突出。1999年底,一名清华学生给校长邮箱写了一封邮件,反映了洗澡的困难,说学生要送一张浴票,邀请王校长和学生一起进澡堂。当时有人认为这只是学生的戏言。但得知后,迅速带着副校长、规划、财务等部门负责人走进澡堂,直接现场工作,立即决定分批改建和扩建学生澡堂。不到一年后,浴室的改造和扩建相继完成。

于2003年离任。毕业季,清华毕业班学生强烈要求与合影。学校有关部门应毕业生要求发出通知后,短时间内有168个班近5000人报名。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