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也是一部难得好剧,演员演绎精彩,由于如懿的结局的缘故,随着剧情的跌宕,看到后面心情也难以名状,入戏颇深欲摆不能,以至于不敢再看第二遍。
如何有理有据地用戏剧给历史人物翻案?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背负千载骂名,例如秦始皇、隋炀帝、王安石等等,但为他们翻案的人却从不缺失。
前两年有两部很火的电视剧,《陆贞传奇》和《如懿传》,这两部电视剧将原本背负恶名的人进行重写,但却免不了杜撰和罔顾事实的毛病。
然而,20世纪60年代,由写作的话剧剧本《武则天》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范例。
武则天在封建社会的风评极差,因为她是一个“篡权夺政”的女人,残害许多忠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们这样说。
但新时代的文人,偏偏不这样说。
他以的叛变作为中心,但却一次也没有登场,整部剧围绕武则天、上官婉儿、裴炎、骆宾王等人间的矛盾展开。
四幕剧情,第一幕写武则天在骆宾王等人口中是个恶人。第二幕,立刻便通过上官婉儿和母亲的辩论、唐高宗对太子贤的斥责,为武则天正名。第三幕,揭示出谋划叛变的骆宾王、裴炎等人才是恶人。第四幕,让武则天通过智慧和手腕全面瓦解叛变。
剧情一路走下来,武则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便逐渐树立起来,同时也让人感叹一句“原来如此,她也很棒的嘛”!
但是,这短短的四幕剧,却有大量的史实作为支撑。
剧本正文有70多页,附录讲述自己如何搜集史料、判断甄别的就有30多页,这样对比,怎么能不让人感受到他的严谨呢?
近年来中国的古装电视剧,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深陷三角恋、权谋戏,甚至有些剧情完全背离历史,比如之前沸沸扬扬的《巴清传》,简直让人没眼看。
历史学和历史剧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但尽管创作以艺术为主,却也要以历史作为辅助。
因此,当我们想要别出心裁,为某个恶名累累的历史人物翻案的时候,或者单纯进行历史类创作的时候,都应该理清历史和创作的关系,不能完全信马由缰、瞎编乱造。
毕竟——戏说不是胡说嘛!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