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的意思是“物质享受和感官享受是人的天性”。
食,基础义就是吃饭,色的意思可以指外表(色厉内荏),指美丽的容颜(色衰爱弛),在佛教用语中也可以指物质(色即是空)。性,就是人的天性。也,就是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
食色性也语出《孟子·告子上》:
告子的观点:“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是告子的论点之一。
孟子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并以诗经的观点以及孔子支持诗经的观点为证。
诗经观点:‘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讲:‘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孔子观点: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食色性也”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孟子说的。其实这句话虽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却不是孟子说的。告子是一位年轻的哲学家,他对孟子的“人性善”观点很不满意,就找上门与孟子辩论。过程中告子说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对于二千多年前的这场有关人性本质的辩论,最终谁胜谁负其实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被堂而皇之地记录在儒家的经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从此之后也成了古人论述食欲和性欲本质的经典。
“食色性也”是谁说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食色性也”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孟子说的。其实这句话虽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却不是孟子说的。告子是一位年轻的哲学家,他对孟子的“人性善”观点很不满意,就找上门与孟子辩论。过程中告子说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对于二千多年前的这场有关人性本质的辩论,最终谁胜谁负其实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被堂而皇之地记录在儒家的经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从此之后也成了古人论述食欲和性欲本质的经典。 吾乡(饶平县浮滨大榕铺)前辈贤达生博士,早年因为在北大任教时出版《性史》而蒙上恶名。到了1948年前后,在家乡闲来无事,就在汕头的《大光报》上开了个专栏,写起了《新食经》。做为中国现代性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剥夺了在喜爱的学术上继续研究和发表的权利想必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而从性学跨越到饮食学,实在是有极大的跳跃性。但如果从“食色性也”的角度来看,则食欲和性欲都属于人的生理本能,即使共通之处不多,至少不象表面看来的那样风马牛不相及。 就现有的资料来看,张博士从事饮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34年或更早的时候。因为当年有一位叫准之的文学青年在《十日谈》杂志发表了一篇叫《生印象》的文章,里面提到:“博士在《青光》上发表《食经》,在提倡营养食物,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博士所以始终是性博士了。”《青光》是《时事新报》的副刊,该报虽以上海为主,也算得上是全国性的大报了。 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断言在《大光报》上发表的《新食经》是博士的旧作。《新食经》里有一处提到:“今以我老夫为例证吧。老夫今年六十岁,但每日能一气步行数十里路……故可以说六十仍等于三十了。说句笑话,如妻允许,我尚可娶老婆,生小孩子。”博士生于1888年(卒于1970年),六十岁时应是1948 年。从《食经》到《新食经》已是事隔十多年,修改旧作时做些较大的增删也是可能的。 《新食经》内容丰富,有食的革命与医药革命”、“食与运动及内分泌”、“食与性情及色欲”、“绝食与精神食法”、“饥民食法——盐与水的利用”、“素食果食的根本食谱”等章节,还附录有“食礼初步”。 在食色的关系问题上,《新食经》提出了一些大胆的猜想,如认为食物与人的性情和色欲相关。欧美白种人三餐食肉,所以性情暴躁,全身及排泄物都有野腥味,甚至对性交都不能持久。食素为主的东方人,则性情平和,而且因为食物多含纤维有坚韧性,故不独房事能够持久,而且有干净味。“菜果食的,一身香气芳馥,令人亲近说销魂(他举了香妃为例)。” 《新食经》还吸取了当时营养学的新成果,提出了科学饮食的主张,甚至罗列了一些食物的生素(维生素)含量,实在是前无古人。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
近期热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