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周润健) 3月8日,农历“二月二”,民间俗称“龙头”的日子,标志着春天回归大地,万物复苏。 那么,“龙抬起头”的表达方式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些习俗意味着什么? 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说明。
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澎伟表示,龙作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不仅是祥瑞的,也是风化雨的主宰。 古人认为,携云带雨的龙也必须像其他动物一样蛰居。 “听雷声工作”“春分登天”可以认为是“龙抬头”这句话的原始。
节气说,农历二月初,正值“雨水”“启蛰”和“春分”之间,气温回升,大地解冻,不少地方特别是北方地区开始下雨。 为了不失去农时,“二月二,龙抬头,众人小户耕牛。 ”春耕开始时,敬龙祈求五谷丰登,祈求下雨。
从天文学上来说,我国在古代,日月星辰的天空位置用28座旅馆表示,分为东西南北4宫。 东宫7宿由30颗恒星构成,被想象成南北延伸的青龙。 春分过后的黄昏时分,青龙七宿中的两颗“龙角星”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剩下的每颗星组成的龙身还隐藏在地平线下,像是“龙抬头”。
“二月二”那天,我国民间有“理发”“龙舞”等风俗。 罗澍伟说,“二月二”的习俗始于元代,形成于北方的城乡地区。 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记载元大都风俗,已有“二月二,所谓龙抬头”之说。 明代的沈榜是《宛署杂记》,“都人称二月二为‘龙头’,乡民用灰从门外进屋厨,转动水槽,称‘龙回’。 用小麦粉煎煎饼。 躺在床上,百虫不生。 ”
清朝有个“禁忌”,说是男人薙,但过年时不动刀。 因此,到了“二月二日”,“故日并,取‘龙抬头’之意”。 清代潘荣陛下在《帝京岁时纪胜》上这样说。 现在女性也在这一天整理了头发。 在“二月二”里,人们络绎不绝地走进理发店,重塑发型,让自己鸿运当头,一年四季都有“精神头”。
为了吉利,“二月二”这一天的饮食中也经常使用“龙”这个名字。 吃年糕的是“龙鳞饼”,吃面的是“龙须面”,吃水饺的是“吃龙牙”,吃馄饨的是“吃龙眼”,吃炸年糕的是“吃龙龙”,吃麻麻的是“啃龙骨”
3月8日,不仅是“龙头”,也是“三八”妇女节。 据罗澍伟介绍,“二月二”这一天,民间有很多习俗与女性有关,比较普遍的是女性不动针线,“有伤龙眼之虞”。 在某些地方,女性不能洗衣服,可能会伤害“龙皮”。 另一方面,在北方的部分地区,也有把在“二月二”出嫁的女儿接到老家的习惯。 叫“二月二,接宝贝,接不上,眼泪直流”。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