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有温度。
文|贡晓丽
“亲爱的同学,你好! 学校通过分析餐厅漫画消费数据,结合你在学校的综合成绩,最近给你发了720元看不见的援助金……”最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些学生收到短信,饭卡里多放了720元,同学们有点
原来,这些钱是学校“偷偷”资助贫困学生的。 不提交受助申请,没有现场演讲,也没有班级内部评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偷偷”给203名贫困学生打了饭卡。 这个获得资助的学生名单来自目前最流行的技术——大数据分析。
利用大数据进行“隐形援助”的学生,不仅可以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生活压力,还可以维护他们的尊严。 准确高效的大数据分析背后,是善意的人性。
偷偷发补助据报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自主开发的大数据平台,对2018年学生在校一卡通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每月在食堂就餐60次以上、每天低于平均值8元的学生进行资助。 按照每天6元的补助标准,第一学期720元的伙食补贴,偷偷进入了部分学生的饭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网络技术中心老师介绍,学校自主开发的数据平台从18.73万条数据中,找出了去年一年中每月在食堂消费60次以上的学生,过滤出了不经常在学校食堂吃饭的学生的异常数据。
系统共找到310名学生,这310名学生的消费远远低于全校平均水平,144名学生是通过学校困难认定的学生,166名学生没有进入困难学生数据库。 于是,经过辅导员的二次核查,其中59人平时生活非常简朴。 最终,学校确定这203名学生为资助对象。
这样的做法实在令人暖心,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真正做到“精准扶贫”、“润物细无声”地为学生提供资助。
但这种“隐形援助”的做法并不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原创,中科大于2004年采用了这种方法对贫困学生进行了补助。
“为什么给我打钱”中科大的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还是源于中科大毕业生Shannon对其所知的分享。
“刚上大学时,家庭条件很差,我很节约。 每天在食堂吃饭不超过6元,早餐是2根油条和1杯豆浆、2杯。 午饭晚饭的话,我们学校的食堂可以做一半的菜,所以每次4美分的饭里放3个一半的菜,2元左右。 晚上自习结束回来肚子饿的话,再加一个茶叶蛋。 ”
Shannon说,这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突然有一天,校园漫画管理中心发来一封邮件,让我去领生活补助金360元。
“我很快就被骗了。 我从没跟任何人说过我家庭的状况。 学费是父母的贷款,但在大学里我从没告诉过任何人我的家庭状况不好。 ”Shannon去漫画管理中心说:“我没有申请过生活补助金。 错了吗? ”。
工作人员解释说,Shannon瞬间落泪,“学校会监控每个学生漫画在食堂的消费情况。 每月消费低于200元,会自动给你生活补助。 ”
Shannon的这个回答,据我所知得到了9.5万件的赞。
你想伪装贫困骗取补助金吗? 没戏。
一位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听了发生在Shannon的故事,扭头了。 于是,他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不去食堂而是刷卡吃饭,从而将校园漫画的消费降到了最低。 虽然很难得到预期的补贴,但经过询问,工作人员告诉他:“根据你的消费记录,你很少在食堂吃饭,所以算法认为你并不贫困。 ”。
对于这个“暖心智慧”的故事,网友们表示赞赏。 “只有简单的计算机程序,才能解决学子自尊心和经济困境的对立面。 人文关怀,也是对学子的无言教育,我非常赞成! ”
再精确的算法,也要从填补漏洞开始。 有些女性为了减肥而消费量很低,有些女性则是当地学生经常回家吃饭,或者在校外吃饭。 这些都与基于漫画数据分析的结果和实际情况不一致。 为此,学校从2005年开始改进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利用网络深入调查新生心理和家庭状况,结合各系掌握的学生生活状况,建立了每学期更新的贫困生数据库。 通过精细的数据统计和优化的大数据分析算法,筛选出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坏数据”,为真正的贫困提供资金。
据了解,十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已经利用这种基于大数据的“隐性资助”方法,累计资助贫困生4万人,资助金额超过600万元。 全国其他高校也到中科大“取经”的“安静温暖”做法正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推行。
“隐形资助”学校越来越多南京理工大学研究儿童饭卡。 如果孩子一个人,每月在食堂吃60次饭,平均一顿饭也不到7元,就在孩子的饭卡上花钱,让孩子一顿饭吃个够。
郑州大学也在研究儿童漫画消费。 学校挖了很多不想接受补助的孩子。 郑州大学对于每月低于120美元的孩子,学校决定在他们的卡上花钱。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有专门的寻找“隐形贫困”孩子的系统。 该系统记录了学生的各种学校消费,包括购买饭菜、水果、日用品需要花费多少,乘坐通勤巴士的情况等。 结合学生打工、奖学金情况、家庭经济等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计算机给出列表,告诉学校应该补助谁。
许多大学也用自己的行动推动了教育政策的改善。 根据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明确准确分配资金定员,重点关注受援学生。 其中包括“采用隐性方式,避免将困难学生和非困难学生大致分开”。
不仅是经济支持,实际上,对于接受资助的学生来说,在资助过程中实现的育人效果更为重要。 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也明确要求,要把托幼纳入“十大托幼体系”,扶困扶智、扶困扶志相结合,形成“解困—育儿—成才—回馈”良性循环。
毕业十多年后回想起来,学校给Shannon的温暖和感动,仍然让他记忆犹新。
贫困人口精确统计也靠大数据分析只有看清真正的贫困,才能帮助真正的贫困。 不仅是学校的管理,政务工作当然也离不开大数据的参与。 为了清楚了解真正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和贫困原因,国家于2016年开始建立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贫困人口数据的精准统计。 一个个贫困家庭的画像模糊地清晰起来。 扶贫政策也为精准识别、对症下药找到了依据。
41岁的徐冬雪,住国家级贫困县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 这一带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持续干旱10年9天。 徐家难以负担年收入也很重的两家人。
在国家扶贫开发的大数据库里,光徐先生一家的情况就要输入几百个细小的指标。 系统准确地把他的房子划分为生病贫困的类型。 白城市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当地的援助账单。
要承担贫困家庭的负担,最终需要赚取更多的主要劳动力。 白城还宣布了托管经营、贫困者合作社、贫困者龙头企业等增收措施。
几年前,我们还很难准确挖出各家的穷根。 然而,据9000多万人口的数据库显示,目前最主要的贫困原因是疾病,三成以上的贫困群众被疾病困扰,这一令人费解的路径得到了揭示。 接下来是资金不足、技术不足、劳动力不足、残疾、孩子上学等原因。 大数据精准识别为贫困家庭提供了精准脱贫的良方。
2016年10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类发展指数之生活水平维度:应用大数据测量中国贫困》报告显示,使用大数据提供的动态信息衡量贫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大数据自身的实时动态性质难免存在误差,但大数据分析法仍然是传统访谈法、2048/">问卷调查法的重要补充,通过大数据对贫困进行多维描述对扶贫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20
在网络世界的话语体系中,大数据通常表现为无所不能。 “比你更了解自己”是指用正确的算法给用户提供图像,其中也有人指出存在“欺骗杀熟”“泄露隐私”的风险。 但无论是校园这个小团体,还是政府扶贫的大项目,我们都感受到“大数据骨子里有温情”。 看似冷漠的数字,在与生活融合后,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温暖价值。
贫困人口识别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而且,由于大数据的出现,无论是学校还是政府,都解决了难题。 新技术往往以其特有的未知性、前瞻性,冲击着我们的心理认知舒适区。 越来越多大数据带来的暖人心窝事件,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数据的“善”在人心。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