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军团中国军号
星空无边无际,探索永无止境。
1月1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盘点2022年全球航天活动,并发布2023年中国航天事业“任务清单”。
“力箭”出鞘,“夸父”探日,“捷龙”首飞,“太空之家”飞天……2022年,中国航天跑出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加速度。 全年完成64次发射任务,创历史新高; 空间站建设阶段6次飞行任务全部顺利完成,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圆满结束。
2023年,中国航天活动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计划每年实施近70次发射任务,有望再次刷新纪录。 载人空间站将转向常态化运营模式,全面推进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工程,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飞……中国航天开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新征程,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将更加稳定、走得更远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 发布——
2023,中国航天再启新程
张艳刘浩宇解放军新闻记者硕
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机型亮相中国航展。 新华社照片
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月球和深空探测等领域不断创新突破
2022年,中国航天高密度发射任务有序实施,任务成功率保持高位。 每年完成64次太空发射,航天器总质量为197.21吨。 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53次全部成功发射,128次连续发射成功。
这一年,多态性运载火箭第一次飞行。 中国第一枚固液集束运载火箭长征六号甲成功首飞,进一步完善了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 长征8号运载火箭在无推进器的情况下首飞成功,以联合发射模式为7家单位发射了22颗卫星,创下了中国一箭多星发射记录。 李一号、杰伦三号等两型运载火箭相继首飞成功,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均达到1.5吨。
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空间站技术水平跻身国际前列。 成功实施6次重大发射任务,包括每年2次太空货运飞船、2次神舟飞船、2次实验室,任务实施密度刷新中国载人航天纪录。 中国不仅攻克了空间站组装建设、大型柔性组件控制、再生寿险等多项核心关键技术,而且实现了在轨新突破,取得了多项原创科技成果。 问天实验室生命生态实验箱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在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水稻种子。
在月球和深空探测项目中,月球探测任务科研取得重大发现。 嫦娥五号样品科研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嫦娥石。 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首次发现厘米级透明玻璃球,为研究月球重要碰撞过程和碰撞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天问一号任务环绕机获取了火星全球中等分辨率视频数据,各项科学载荷实现了火星全球探测。 祝融号火星车在国际上首次原位探测含水矿物,对了解火星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未来载人火星探测的原位资源利用提供了可能。
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多颗遥感卫星系统完成组网运行,高通量卫星增加新型号,低轨通信卫星实现批量发射,环境监测卫星继续部署。 天锁二号03星成功发射,实现了前两颗天锁二号卫星和组网运行。 中星19号卫星成功发射,为传统地面用户和航空、航海等新业务用户提供全球卫星网络服务。
在科学和技术试验领域,2022年,中国第一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1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成功发射,支持空间灾害性天气预报,填补了中国太阳探测专用卫星的空白。 “义和”、“悟空”、“慧眼”继续勘探,取得了许多原创科学成果。 中国最大离轨帆在轨成功展开,在国际上首次将离轨帆部署在运载火箭段,填补了中国中大型航天器和运载火箭进入段抗离轨能力的空白。
航天应用深度融入各行各业,服务国计民生
2022年,中国航天APP应用将深度融入各行各业,服务国家、民生。 北斗导航服务全球、中星、亚太提供连续服务,空间基础设施形成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 各类应用卫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通信服务方面,中国基于通信广播卫星构建了覆盖面广、容量大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和直播卫星网络。 通信广播卫星系统承担中央和地方重大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任务,高质量完成北京奥运会、党的二十大开幕式等国家大事通信广播保障任务。 融合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使卫星通信服务更加精细化。
在国土资源服务方面,我国基本建成多负荷要素观测、业务化稳定运行的遥感卫星观测网,有效保障了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土地变更调查、执法监察等应用领域的监测需求。 2022年,将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展国土空间监测,进一步推动国土空间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海洋资源服务方面,我国已发展出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监测卫星系列,在海洋自然资源调查监管、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海域和海岛管理、海洋生态监测等10多个应用领域形成了近百种应用产品。 2022年,中国遥感卫星多次开展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为汛期台风、风暴潮监测预警等工作提供重要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撑。
在应急管理服务方面,中国航天应急服务作用持续提升,导航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在自然灾害和应急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陆地观测卫星共服务自然灾害和应急事件180余次,卫星应急影像拍摄5600余次,卫星应急监测数据提供景色7.1万余次,我国自然灾害应急卫星遥感保障机制基本形成。
在交通服务方面,中国利用卫星在公路、民航、水路运输、交通建设等领域深化应用,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重要信息支撑。 北斗系统为国内110万辆共享自行车、全国12个城市20万个停车电子围栏提供高精度服务,为国内21种智能汽车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里程已突破25亿公里,改善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在文体服务上,中国航天坚持服务社会理念,利用航天科技服务教育文化事业和体育事业。 2022年,中国航天组织开展了“天宫课堂”航天课堂活动、“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青春与星空对话”天宫画展、航天科普解说大会等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传播航天科技知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航天国际合作方面,2022年,中国开展了设施与数据共享、技术合作、应用服务、交流研讨等多种类型的国际合作活动,积极促进国际交流、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 中国国家航天局与阿联酋拉希德航天中心签署探月合作协议,将在嫦娥七号任务搭载方面开展合作。
开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新征程
2023年,中国航天将继续以奋进姿态前进。
中国航天活动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呈现高密度常态化特征。 计划年发射任务近70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累计发射次数将突破500次。 年内完成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飞,进一步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
航天科技集团还实施了宏图一号、一号、吉利星座、微厘空间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组网星等商业发射任务,为各类客户提供快速、稳定、可靠的“一站式”发射服务,为我国提供
2023年,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将继续推进。 载人航天站工程进入应用和发展阶段,全面推进预计年内完成一次太空货船、两次载人航天器发射任务、两次返回任务的四期探月工程和行星探测工程,开展嫦娥七号、天问二号等型号研制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完成三颗备用卫星发射,进一步提高系统可靠性年内将发射中星26号卫星、中星6E卫星、高轨20米SAR卫星等,使航天技术更好地为社会民生和国民经济发展建设服务。
党的二十大作品提出了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部署。 2023年,中国航天将自立自强、奋勇前进,不断提高进入太空、利用太空、探索太空的能力,为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中国航天步伐更加稳定、走得更远。
(学习军团中国军号出品) )。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
近期热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