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ǐ
蠡
汉语汉字
蠡,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lǐ,最早见于秦朝小篆。
“蠡”字基本含义为虫蛀木;引申含义为器物经久磨损要断的样子。
在古代汉语中,“蠡”常用作人名、地名用字,如:范蠡、蠡县。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蠡
部内笔画 6笔
释义 虫蛀木,引申为器物经久磨损要断的样子
仓颉码
volii
郑码
zmii
四角号码
27136
字级
二级字
组词
蠡湖
谷蠡
平水韵
上声八荠
字码
基本区 U+8821
拼音
lǐ
部外笔画
15笔
注音
ㄌㄧˇ
笔顺号码
551353334251214251214
同音字
李
理
偏旁部首
虫
笔画顺序
撇折、横钩、横、撇、弯钩、撇、撇、撇、捺、竖、横折、横、竖、横、点、竖、横折
笔画数
21笔
结构
上下结构
五笔
xejj
字源演变
蠡字最早见于秦朝小篆,后逐渐演变成楷书体简化版的“蠡”。
涿读音:[zhuō]部首:氵五笔:IEYY释义:
1.〔~鹿〕
2.〔~州〕地名,均在中国河北省。
3.水滴。
涿郡的读法:【zhuō jùn】。
涿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单位名称,不同历史时期范围有变化。主要核心区域为今河北涿州市,此外,今北京市部分区域也曾属涿郡。
由来:涿州有一街道,上书天下第一州。涿州名称的形成在历史上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在春秋战国时为燕国的涿邑地,秦朝时设置了涿县,县治就在涿州,隶属广阳郡,一直到西汉时期。到了高祖六年,将广阳郡南部、钜鹿郡北部和恒山郡一部划归一起,设置涿郡,隶属幽州,郡办公场所也在今涿州市。
建制情况: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2年),分广阳郡南部、巨鹿郡北部及恒山郡一部,置涿郡,直隶于汉朝廷,治所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辖涿县、范阳县等21县(其中7个侯国)。西汉中后期增至29县(其中13个侯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设13刺史部为监察区,涿郡属幽州刺史部。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涿郡改称垣翰郡。
后在东汉时又复称涿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涿郡改名范阳郡,治所仍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涿郡数易其名,其所辖区域也屡次变动。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精简地方行政机构,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撤涿郡,所辖区域并入幽州。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
近期热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