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表示要尽快结束俄乌冲突!战争真的要迎来最终时刻?没那么简单!
普京在参加上合组织会议期间,会见了印度总理莫迪。对外界最关心的俄乌冲突,他做出了最新的表态,称会尽一切努力,尽快结束俄乌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2022年2月份,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普京首次对结束冲突,做出明确表态。
此前表达谈判意愿的,都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普京此时这么说,是因为在乌军的反攻下,俄方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了吗?没有那么简单!比起目前俄军占领的大片区域,伊久姆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存在,并不影响整体战局。这也是这件事之后,俄罗斯军政高层,并没有明确表态的原因。
虽然普京,表达了结束冲突的意愿,但这不过是一种,政治上的姿态而已,为了证明俄罗斯不是为了战争而发动战争。这一点,从接下来的表态中,就能看出来。他提到,乌克兰关闭了谈判的大门,他们想在战场上取得胜利,那就悉听尊便吧。这就意味着,只要乌克兰想打,俄罗斯就会奉陪到底。
总的来说,普京的这次表态,实际上是在政治上争取了主动,给乌克兰开了一个口子。
如果乌克兰不接招,俄罗斯就只有一个选择,到乌克兰服软、认输为止!要论战略智慧和政治经验,泽连斯基在普京面前,恐怕连小朋友都不如。
其实我觉得俄罗斯负责人普京面临着严峻考验,乌军反攻哈尔科夫正引起连锁反应,这对俄乌冲突走向可能会产生深刻影响。
虽然俄军依然在赫尔松、扎波罗热、顿巴斯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一旦哈尔科夫的伊久姆沦陷,乌军士气将会大幅提升,下一步乌军就可能反攻卢甘斯克,俄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下的地盘及天之内就让乌军给夺了去,显然会造成俄军的士气低落。
这对于俄罗斯的既定目标也会造成影响,目前看,俄罗斯一个既定目标都没完成,对乌克兰去军事化没有完成,让乌克兰中立化也没彻底完成,控制顿巴斯也没有完成,如果俄罗斯就这么停滞不前,说实话,太尴尬了。
俄罗斯经济持续下降普京将面临哪些困难
尽管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取得了克里米亚,再次实现了领土的扩展,但其面临的内外挑战日趋严峻,陷入了自2000年以来最严重的战略困境。受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和自身软硬实力同步衰退的影响,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呈现颓势。
经济上,伴随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及西方严厉制裁,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全部失速,俄罗斯经济陷入深度衰退,2015年GDP可能下跌四个百分点,2016年也难有大的起色。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难以扭转,俄罗斯在世界新能源、新工业革命浪潮中正被远远甩在后面,在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加速边缘化。尽管俄罗斯经济不会“崩溃”,但普京总统所设想的“2020年进入世界经济前五强、人均GDP达到3.5万美元、年吸引外资超过800亿美元”等目标已完全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政治领域,尽管表面上俄罗斯国内“爱国主义”情绪高涨,普京总统支持率高企,但实际上政局暗流涌动:执政精英分化、财富和知识精英外流、民族与宗教矛盾积聚、经济恶化的政治社会后果发酵,民众陷入苏联解体之前那种可怕的政治冷漠和静默当中。在选举政治的基本体制下,2016年的杜马选举和2018年的总统选举将成为检验俄罗斯政治社会稳定的重大节点。
2015年,俄罗斯外交的核心任务就是寻求“突围”,但总体看来成效有限。
首先,在推动欧亚一体化方面,虽然将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两国拉进了欧亚经济联盟,实现了该一体化机制地理范围的扩展,但并未有效促进区内商品、投资、人员和服务的自由流动,并未实现成员国经济合作的持续深化,没有形成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受经济危机及规则制订不合理等多种因素影响,成员国内部贸易反而下降近30%,俄与哈萨克斯坦及白俄罗斯之间几次发生贸易战,一度取消的关境重又恢复。与此同时,成员国数量的增长并未带来联盟凝聚力的进一步提升,哈、白两国对俄的担忧和不满大量积聚。安全上,尽管独联体国家首脑在10月中旬举行的峰会上讨论了反恐合作等问题,并表示要更深度地介入阿富汗事务,但由于各国利益诉求差异巨大,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而俄罗斯在白俄罗斯设立空军基地的提议,也遭到了白总统卢卡申科的明确拒绝。
其次,俄罗斯与西方关系陷入冷战结束以来的“冰点”,美欧对于俄罗斯的不信任大幅度反弹,双方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对峙明显升温。俄罗斯于2014年底重新修订“军事学说”,仍将北约视为头号威胁。尽管财政捉襟见肘,但2016年预算支出的逾1/4划拨给了军费开支,在养老金增幅不超过4%而通胀率将高达12%的背景下,同比增长0.8%的国防预算显示出俄正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军事领域,而这将进一步提升俄罗斯经济的军事化水平,同时拉高社会的“动员”准备程度。在乌克兰危机后,北约也调整军事战略,重新将俄视为战略对手,加强在东欧地区的前沿军事部署和作战指挥体系的整合。俄罗斯在叙利亚的空袭行动又让北约对其南翼安全充满了担忧,因此加强了与土耳其、意大利等地中海成员国的安全合作力度。在俄对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展开空袭行动的同时,北约“三叉戟接点”演习在西地中海进行,前所未有的演习规模凸显出北约对俄的担心及应对决心。可以肯定,尽管在11月15日G20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上普京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晤、巴黎恐袭后法国总统奥朗德于11月26日赴俄商讨反恐事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西方与俄对抗的烈度,表明双方会进行一些战术性合作,但却不可能根本改变西方对俄罗斯的忧虑,无法促使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有实质性回暖。
第三,虽然俄罗斯加大了“向东转”的力度,突出与中国、印度、越南等亚太国家的合作,但并不意味着俄罗斯的身份认同和对外战略完全转向了东方,也无法弥补其与西方关系恶化所造成的损失。梅德韦杰夫总理9月24日以《俄罗斯的新常态与全球挑战》为题撰文,特别强调:“任何人也休想切断我们与多样的欧洲文明的天然联系。未来,俄欧关系可能会调整,但是开展合作、发展伙伴关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的战略方向坚定不移!”这突出反映了俄罗斯精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此同时,“向东转”在很大程度上是应急举措,俄罗斯在与东方国家的合作中缺乏系统的战略和现实的工具。还要看到,“向东转”是“多元化”的,并不意味着把合作重心全部放到中国。正如梅德韦杰夫所说:“不仅要和中国、越南、韩国及其他亚太各国密切合作,也要和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的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成员国深化合作。把俄罗斯的这种合作意愿解读为‘转向’是错误的。”
第四,在乌克兰与叙利亚问题上“一软一硬”,意在“逼和”美欧,改变被西方“冷冻”的困境。在乌克兰问题上,俄罗斯无力再在东部掀起大浪,因而试图让其长期化并成为制约乌克兰内外政策的“杠杆”。自10月2日法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举行诺曼底四方会谈以来,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乌克兰东部分离主义武装的支持力度,最近又同乌克兰政府达成了重组30亿美元债务的协议,试图通过展现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柔软身段”以换取西方特别是欧盟减轻或取消对俄制裁。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则是“一石多鸟”:一是对恐怖势力进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以维护本土安全;二是保持在叙利亚塔尔图斯和拉塔基亚的军事基地,以为黑海舰队在地中海寻求战略支点;三是支持中东的什叶派力量,借此维护在中东的战略影响;四是逼使美国恢复与俄的军事接触;五是借在中东制造地缘政治紧张气氛,以抬升国际油价,包括从里海地区向叙利亚发射巡航导弹的做法就有这方面的考虑。更为重要的是,近年东地中海大陆架新发现了储量极其庞大的天然气田,如果这些天然气资源得到开发并出口欧洲,将给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带来巨大威胁,因而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东地中海天然气开发的深远考虑。
突袭叙利亚展现了俄罗斯丰富的国际斗争经验,而11月13日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也使俄罗斯寻求改善国际环境的努力出现了一丝转机,但俄罗斯一架苏-24战机11月24日被土耳其击落又暴露出俄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可以看到,俄罗斯领导人正试图把乌克兰危机后的“一手烂牌”打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外交手腕更多是战术性的,不大可能完全扭转俄罗斯面临的战略颓势,其所处的战略环境和国家发展趋势不大可能迅速好转。
俄罗斯经济持续下降普京将面临哪些困难
尽管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取得了克里米亚,再次实现了领土的扩展,但其面临的内外挑战日趋严峻,陷入了自2000年以来最严重的战略困境。受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和自身软硬实力同步衰退的影响,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呈现颓势。
经济上,伴随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及西方严厉制裁,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全部失速,俄罗斯经济陷入深度衰退,2015年GDP可能下跌四个百分点,2016年也难有大的起色。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难以扭转,俄罗斯在世界新能源、新工业革命浪潮中正被远远甩在后面,在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加速边缘化。尽管俄罗斯经济不会“崩溃”,但普京总统所设想的“2020年进入世界经济前五强、人均GDP达到3.5万美元、年吸引外资超过800亿美元”等目标已完全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政治领域,尽管表面上俄罗斯国内“爱国主义”情绪高涨,普京总统支持率高企,但实际上政局暗流涌动:执政精英分化、财富和知识精英外流、民族与宗教矛盾积聚、经济恶化的政治社会后果发酵,民众陷入苏联解体之前那种可怕的政治冷漠和静默当中。在选举政治的基本体制下,2016年的杜马选举和2018年的总统选举将成为检验俄罗斯政治社会稳定的重大节点。
2015年,俄罗斯外交的核心任务就是寻求“突围”,但总体看来成效有限。
首先,在推动欧亚一体化方面,虽然将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两国拉进了欧亚经济联盟,实现了该一体化机制地理范围的扩展,但并未有效促进区内商品、投资、人员和服务的自由流动,并未实现成员国经济合作的持续深化,没有形成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受经济危机及规则制订不合理等多种因素影响,成员国内部贸易反而下降近30%,俄与哈萨克斯坦及白俄罗斯之间几次发生贸易战,一度取消的关境重又恢复。与此同时,成员国数量的增长并未带来联盟凝聚力的进一步提升,哈、白两国对俄的担忧和不满大量积聚。安全上,尽管独联体国家首脑在10月中旬举行的峰会上讨论了反恐合作等问题,并表示要更深度地介入阿富汗事务,但由于各国利益诉求差异巨大,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而俄罗斯在白俄罗斯设立空军基地的提议,也遭到了白总统卢卡申科的明确拒绝。
其次,俄罗斯与西方关系陷入冷战结束以来的“冰点”,美欧对于俄罗斯的不信任大幅度反弹,双方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对峙明显升温。俄罗斯于2014年底重新修订“军事学说”,仍将北约视为头号威胁。尽管财政捉襟见肘,但2016年预算支出的逾1/4划拨给了军费开支,在养老金增幅不超过4%而通胀率将高达12%的背景下,同比增长0.8%的国防预算显示出俄正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军事领域,而这将进一步提升俄罗斯经济的军事化水平,同时拉高社会的“动员”准备程度。在乌克兰危机后,北约也调整军事战略,重新将俄视为战略对手,加强在东欧地区的前沿军事部署和作战指挥体系的整合。俄罗斯在叙利亚的空袭行动又让北约对其南翼安全充满了担忧,因此加强了与土耳其、意大利等地中海成员国的安全合作力度。在俄对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展开空袭行动的同时,北约“三叉戟接点”演习在西地中海进行,前所未有的演习规模凸显出北约对俄的担心及应对决心。可以肯定,尽管在11月15日G20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上普京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晤、巴黎恐袭后法国总统奥朗德于11月26日赴俄商讨反恐事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西方与俄对抗的烈度,表明双方会进行一些战术性合作,但却不可能根本改变西方对俄罗斯的忧虑,无法促使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有实质性回暖。
第三,虽然俄罗斯加大了“向东转”的力度,突出与中国、印度、越南等亚太国家的合作,但并不意味着俄罗斯的身份认同和对外战略完全转向了东方,也无法弥补其与西方关系恶化所造成的损失。梅德韦杰夫总理9月24日以《俄罗斯的新常态与全球挑战》为题撰文,特别强调:“任何人也休想切断我们与多样的欧洲文明的天然联系。未来,俄欧关系可能会调整,但是开展合作、发展伙伴关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的战略方向坚定不移!”这突出反映了俄罗斯精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此同时,“向东转”在很大程度上是应急举措,俄罗斯在与东方国家的合作中缺乏系统的战略和现实的工具。还要看到,“向东转”是“多元化”的,并不意味着把合作重心全部放到中国。正如梅德韦杰夫所说:“不仅要和中国、越南、韩国及其他亚太各国密切合作,也要和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的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成员国深化合作。把俄罗斯的这种合作意愿解读为‘转向’是错误的。”
第四,在乌克兰与叙利亚问题上“一软一硬”,意在“逼和”美欧,改变被西方“冷冻”的困境。在乌克兰问题上,俄罗斯无力再在东部掀起大浪,因而试图让其长期化并成为制约乌克兰内外政策的“杠杆”。自10月2日法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举行诺曼底四方会谈以来,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乌克兰东部分离主义武装的支持力度,最近又同乌克兰政府达成了重组30亿美元债务的协议,试图通过展现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柔软身段”以换取西方特别是欧盟减轻或取消对俄制裁。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则是“一石多鸟”:一是对恐怖势力进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以维护本土安全;二是保持在叙利亚塔尔图斯和拉塔基亚的军事基地,以为黑海舰队在地中海寻求战略支点;三是支持中东的什叶派力量,借此维护在中东的战略影响;四是逼使美国恢复与俄的军事接触;五是借在中东制造地缘政治紧张气氛,以抬升国际油价,包括从里海地区向叙利亚发射巡航导弹的做法就有这方面的考虑。更为重要的是,近年东地中海大陆架新发现了储量极其庞大的天然气田,如果这些天然气资源得到开发并出口欧洲,将给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带来巨大威胁,因而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东地中海天然气开发的深远考虑。
突袭叙利亚展现了俄罗斯丰富的国际斗争经验,而11月13日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也使俄罗斯寻求改善国际环境的努力出现了一丝转机,但俄罗斯一架苏-24战机11月24日被土耳其击落又暴露出俄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可以看到,俄罗斯领导人正试图把乌克兰危机后的“一手烂牌”打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外交手腕更多是战术性的,不大可能完全扭转俄罗斯面临的战略颓势,其所处的战略环境和国家发展趋势不大可能迅速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