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国家质量认证,符合行业生产标准”表述,揭示了多数行业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然而,古玩艺术收藏品领域却呈现出迥异景象,缺乏国家统一的质量要求与政府物价部门的价格审核,凸显其特立独行之处。
2. 对于门外汉而言,古玩艺术品常被视为“高深莫测”,其独特性质令不少圈外人士困惑不解。尤其拍卖公司依据《拍卖法》中的免责条款,声明不对拍卖品真伪或品质担责,引发广泛忧虑与质疑。此条款为何能在法律层面确立,成为众多爱好者心中待解之谜。
全球共面临的鉴定难题1. 古玩艺术品“真假”判定的困扰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世界各国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遭遇的共性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古玩艺术收藏及拍卖行业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2. 以美国为例,部分州法律规定,拍卖公司若公开承诺保真保质,将面临商业欺诈调查乃至起诉,因其认为艺术品本质决定了保真承诺的不可能性,此举易构成不正当竞争。看似匪夷所思,实乃历经严谨立法程序的事实。
鉴定方法的局限性1. 目前国内外艺术品鉴定主要依赖“专家目鉴、文献资料、仪器辨别”等方式。然而,由于缺乏统一鉴定标准与机构,专家间学术观点分歧、主观判断的不确定性,以及受利益等因素影响导致的误鉴案例(如“金缕玉衣”事件),使得单纯依赖专家鉴定难以为继。
2. 文献资料对比亦非万无一失,如《石渠宝笈》虽被誉为书画著录巨著,但其编纂者乾隆帝的鉴赏水平有限,且因皇权影响,其中收录作品真伪存疑,以此作为鉴定依据难免偏颇。
3. 仪器检测虽具科技感,却无法确保书画作者身份或瓷器具体归属。诸如纸墨年代鉴定、瓷土年份分析,无法解答官窑民窑、民仿官等问题,故依靠仪器也无法实现绝对鉴定。
综上所述,在客观条件限制下,要求古玩古董行业或拍卖公司提供绝对保真保证既不切实际,也不科学,这恰是美国部分州将拍卖公司“保真”视为欺诈行为的原因所在。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
近期热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