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炒风盛行:从房产、股票到虚拟币、球鞋,再到盲盒,何以成“万物皆可炒”现象

2024-04-16 00:15 来源:网络

“自私与贪婪相结合,会孵出许多损害别人的毒蛇。”——艾青


这句话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社会中“炒”之风盛行的现象。从炒房、炒股,到炒虚拟币、炒球鞋,乃至炒盲盒,似乎已进入一个“万物皆可炒”的时代。然而,这股狂热背后,是人性的贪婪与市场的疯狂交织,最终往往导致泡沫破裂,一地鸡毛。

炒风盛行:从房产、股票到虚拟币、球鞋,再到盲盒,何以成“万物皆可炒”现象

炒股与炒房:曾经的荣光与现下的困局

1. 炒股:昔日“烫手山芋”

如今,炒股一词已鲜有人提及,其原因在于股市投资风险极高,十炒九亏。如同中国足球般备受诟病,提及炒股者,相亲对象或避之不及,周围人亦投以异样目光,仿佛在问:“家里有矿?”

2. 炒房:风光不再,风险加剧

相较于炒股,炒房一度风光无限。十年前投身于此者,不少已实现财富自由。然而,随着房地产行业步入调整期,房企破产潮涌,龙头房企亦被迫降价求生。炒房客面临撤离困境,但房产流动性远逊于股票,套牢风险陡增。

3. 两派交锋:互讽与无奈

炒股者嘲讽炒房者在高房价下仍“玩火”,炒房者则讥笑炒股者明知无利可图却偏要“飞蛾扑火”。两者擦肩而过,嘴角挂着蔑视的微笑,殊不知各自心中满是羡慕、嫉妒与悔意。

90后新贵:虚拟币炒出新高度

1. 比特币神话:引燃炒币热潮

以90后为界的新一代投资者,将炒作风向转向了虚拟币。比特币的造富神话无疑是催化剂,其依托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总量恒定,稀缺性凸显,天生具备炒作基因。若在2010年投入1万元购买比特币,四年后资产可达662.5亿,令人瞠目。

2. 孙宇晨与“币圈”:一夜暴富的诱惑

90后孙宇晨,凭借炒币登上金字塔尖,豪掷3000万拍下巴菲特午餐,却因“突发肾结石”爽约,成为首个“放鸽子”股神之人。虚拟币种类繁多,部分企业甚至借互联网科技之名,随意发行,甚至有名为“马勒隔壁”的奇葩币种,竟也有人购入,实属匪夷所思。

00后接棒:炒鞋、炒盲盒,炒出另类“财富密码”

1. 炒鞋:校园攀比催生“鞋圈”

00后在校学生间攀比之风,催生了“鞋圈”炒作土壤。穿名牌鞋成为学生间的“标配”,无好鞋者被视为“异类”。各类“炒鞋”传奇故事如某倒爷囤鞋两天赚150万,更刺激00后纷纷涌入。

2. “炒盲盒”:随机体验引发狂热

除炒鞋外,00后又涉足“炒盲盒”。盲盒源于日本,内含未知商品,激发用户好奇心。虽单价不高,但成套销售且含隐藏款,吸引玩家不惜花费数十万只为集齐全套。如潘神圣诞隐藏款,价格飙升39倍,涨幅令鞋圈汗颜。

3. 价值扭曲:投机心理主导

无论是炒鞋还是炒盲盒,年轻一代的想象力与投机心理愈发膨胀。他们坚信“上月买AJ,本月能买房”,盲目追求短期暴富,无视价值规律。某日,某平台单日球鞋交易额高达4.54亿,令人惊呼“贫穷限制想象”。

尾声:历史轮回,泡沫终将破灭

回顾历史,从16世纪荷兰郁金香狂热,到当下“万物皆可炒”,人性贪婪与市场疯狂始终如影随形。人们追逐财富,忘却价值常识,沉溺于投机,制造泡沫,构建空中楼阁。然而,价值回归之时,泡沫终将破灭,参与者血本无归,市场以此惩罚背离投资常识的行为。因此,我们不仅需尊重常识,保持理性,监管层更应严厉打击非理性炒作,以防万物金融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