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法币(旧中国流通货币)

2024-04-19 17:47 来源:网络

法币(旧中国流通货币)

一、法币概述

1. 法币定义:法币,指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期间,旧中国实行的法定流通货币。此前,中国长期实行银本位制,至“废两改元”(1933年4月)后,银两与银元并用的局面得以终结,但政府财政困境并未缓解。

2. 法币发行与兑换:法币发行权归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所有,初期与英镑挂钩,1法币兑换1先令2.5便士,三行负责无限制买卖外汇,实行金汇兑本位制。抗日战争爆发后,政府实行外汇统制,法币成为纸币本位制货币,同时回收其他纸币,规定公私款项均须以法币支付,并以法币兑换市面上的银圆。

二、法币改革背景

1. 世界货币战争: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其深度、广度与持续时间均为历史罕见。至1931年,危机深化引发全球金融大危机,英国率先弃守金本位。此举触发各国货币战争,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走向瓦解。

2. 日本趁势扩张:日本利用一战契机大举扩张,但遭遇各国高筑关税壁垒。为打破困局,日本于1931年12月宣布禁金出口,使日元成为国际不兑换纸币,以此增强其商品竞争力。

3. 美国应对危机:身为最大债权国与金元国的美国,战后经济复苏引发盲目乐观,导致金融宽松与信用膨胀。面对英日货币贬值冲击,美国于1933年4月亦放弃金本位,加剧全球货币混乱。

4. 货币战争影响:西方各国竞相贬值货币、降低汇率以提振出口、抑制进口,中国深受其害。对外贸易受挫,国内工农业受损,金融市场紧张,加之垄断金融野心,促使南京国民政府决心改革币制。

三、法币改革导火索

1. 美国白银政策:1933年美国实施一系列白银政策,如提高白银收购价格、禁止白银出口、购银法案等,导致国际银价飙升。美国此举旨在应对国内压力、推行金银复本位、向银本位国家转移经济危机。

2. 对中国影响: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银本位造成致命打击,银价波动、白银外流引发通货紧缩、对外贸易受阻,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税收锐减,财政恐慌加剧,动摇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根基。

3. 应对措施与改革决心: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遏制白银外流,通过外交途径要求美国停止购银。然而,这些举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使政府决心实行法币改革。

四、中英改革交涉与中美白银外交

1. 英国助力改革:面临经济崩溃,中国政府欲放弃银本位、实施法币政策,但需英、美支持。美国消极应对,英国主动提出援助。两国在币制改革、贷款条件、货币挂钩、中央银行改组、预算改革等方面展开谈判。然而,由于日本反对及英国顾虑,英国援助方案偏离初衷,为中国转向美国创造了机会。

2. 中美白银协定:美国暂停购银,银价暴跌,中国法币与英镑挂钩受挫。美国借此机会与中国达成《中美白银协定》,主要内容包括美国购买中国白银、设立外汇基金、法币与美元挂钩等。中国通过出售白银获得外汇储备,为法币改革提供关键支撑。

五、日本破坏阻挠与国际影响

1. 日本阻挠:日本反对中国法币改革,试图通过“中日经济提携”、武力威胁等方式,逼迫中国纳入日元体系,排挤英美在华势力,实现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华北地区的控制。

2. 国际因素影响:国际货币战争与美国白银政策直接推动中国法币改革。英美在中国币制改革中角力,最终美国占据上风,中国在压力下更紧密地依附英美,对日外交立场转趋强硬。日本的阻挠与破坏,成为推动中国币制改革的重要外部压力。

3. 法币改革影响:法币政策统一了货币,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货币发行权分散、通货混乱问题,货币形态与国际接轨,实现了国家强制发行纸币。法币改革是中国在特定国际国内背景下,对金融体系进行的具有进步意义的重大变革,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小编建议:法币,作为旧中国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法定货币,其诞生、发展与消亡,既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与货币战争冲击下的被动应对与主动求变,也揭示了在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中,中国货币主权面临的挑战与抉择。法币改革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统一货币、适应国际货币体系变迁、抵御外部经济侵略等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对理解中国近代金融史与经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