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大娘子到哪都配享太庙_王大娘子的父亲到底做了什么才“配享太庙”?古代荣誉界天花板的门槛有多高?

2024-04-29 13:32 来源:网络

大娘子到哪都配享太庙_王大娘子的父亲到底做了什么才“配享太庙”?古代荣誉界天花板的门槛有多高?最近引发大家的关注,相信大家都想知道这件事会有怎么样的发展?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大娘子到哪都配享太庙_王大娘子的父亲到底做了什么才“配享太庙”?古代荣誉界天花板的门槛有多高?

王大娘子的父亲到底做了什么才“配享太庙”?古代荣誉界天花板的门槛有多高?

进入太庙是一种极其荣耀的事情!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家宗庙,这里安置着皇帝及其祖先的牌位,是古代最高等级的庙宇建筑。能享受到配享太庙的待遇,即意味着大臣因其生前的赫赫功绩,去世后得以在帝王宗庙中接受祭祀。

木金漆簋这种器物,是太庙里的陈列品,每座祭案上有两个,簋的底部和盖子上镌刻着年代标识。资料来源于故宫博物院。

追溯至夏朝,太庙被称为“世室”,象征着家族世代传承的紧密联系;到了殷商时代,更名为“重屋”,反映出更庄严的祭祀气氛;周朝时期,又称作“明堂”;直到秦汉时期,“太庙”这个名字才正式确立,并逐步演变为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任皇帝的神圣场所。最初,太庙仅供奉皇帝的直系祖先,这项殊荣专属皇帝家族,其他皇族贵族并无同等资格。唯有那些与皇帝关系亲密或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皇亲,才有资格在太庙中接受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庙供奉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在皇帝的特别许可下,皇后、宗室成员及功勋显赫的大臣的牌位也开始被允许安放于太庙内,这就是所谓的“配享太庙”。

根据《紫禁城2015.12》一书中故宫博物院的介绍,以及先秦时期的《周礼》记载:“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大常,祭于大烝,司勋诏之。”但在商王武丁以后的甲骨文中,还未发现有关功臣配享内容的记载,说明当时功臣配享的制度尚未成熟和稳固。然而,随着历史发展,特别是到了三国时期的曹魏,“功臣配享于帝王庙堂”渐成定制。

从曹魏至清朝的历史长河里(隋朝、元朝的太庙没有设立配享功臣制度),能够配享太庙的功臣人数相当有限,总计不超过两百人。这足以显示出入选太庙的标准严格,选拔条件苛刻。以宋朝为例,宋代早期,配享功臣的挑选具有严格的程序规定,要求候选人为国家立过大功、声望崇高,甚至堪称“完美无瑕”的朝廷重臣。这个选拔过程甚至连皇帝也不能单方面决定,必须经过“都省集议”讨论并通过后,方可列入太庙。

例如狄仁杰,他拯救了李唐江山,门生故吏遍天下,便是一位配享太庙的人物。再比如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地图测绘理论,开创了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先河的裴秀。在热播剧《知否》中,王大娘子提及的“配享太庙的爹”,其历史原型便是王曾。他年轻时连夺三元,曾任宰相,位居三公之首。剧中王老夫人曾说:“老太师去世时,收到的万民伞就有好几把。”这反映出剧中这位“配享太庙”的王老太师不仅深受朝廷重用,而且深得百姓爱戴,可谓是一名真正的清官。因此,每当王大娘子犯错时,她总会搬出这位父亲来威慑对方。

想要配享太庙并不简单,那么历史上那些有幸配享太庙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呢?

“配享太庙者少文多武”

观察历史上配享太庙的人物,我们会发现其中大多数为开国功臣,故而在太庙内的武臣比例相对较高。许多人都如明朝名将徐达一般,早年追随朱元璋起义,戎马一生,名震一时。

在明代,更是出现了“太庙专以武臣配享”的规定。明清两朝,配享太庙的文臣数量极少,明代仅有一位文臣得到此项殊荣,清代也不过三人(其中包括一位亲王)。尤其是明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姚广孝,虽然身为文臣,但在帮助朱棣夺取帝位的过程中,他的军事策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贡献可比肩武臣。这表明,即便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通,明仁宗在决定配享功臣人选时,依然基本遵循了“太庙专以武臣配享”的祖训。

“配享太庙者颇得圣心”

据上文所述,配享太庙者通常都在战争、建设改革或其他关键时刻为王朝作出过显著贡献。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即皇帝的个人恩宠也会起到一定影响。

唐代的淮安郡王李神通就是个例证,他作为唐高祖李渊的堂弟,虽在战场上鲜有胜绩,但却一直得到丰厚的封赏,最终也得以配享唐高祖庙庭。他在军事上“屡战屡败”,主要依靠起兵之初的旧功和宗族关系网络,步步高升,被人戏称为“双面战神”。

另一位典型人物是安金藏,原是太常寺的一位低级乐工,因一次突发事件,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从而改变了命运。当时,太子被诬告谋反,整个朝廷动荡不安。在这危急时刻,安金藏毅然挺身而出,当众挥刀剖腹,宣称“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以此鲜血证实了太子的清白,使得武则天深感震撼,终止了对太子谋反的调查。在御医的努力救治下,安金藏保住了生命。去世后,唐玄宗特地下令将其牌位迎入太庙。这再次证明了能否得以享太庙,有时也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愿。

正如“配享太庙”的荣誉可以通过取悦皇帝而获得,一旦触怒龙颜,自然也可能失去这一殊荣。王安石便是一个例子。在宋朝,朋党之争尤为突出,士大夫阶层的分化也导致了功臣配享荣誉受到影响。宋哲宗时期,新党执政后,为表示对王安石的尊崇,将其加入太庙配享行列。然而,靖康之乱爆发,北宋灭亡,南宋成立。宋高宗君臣认为北宋灭亡的原因应归咎于变法派王安石、蔡京等人,于是建炎三年(1129)六月,赵鼎上书强烈批判王安石的改革政策,建议清除其思想和改革措施以正政治。宋高宗采纳了赵鼎的意见,最终剥夺了王安石的配享资格。

另外,张廷玉也是个鲜明的例子。他曾辅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功绩显著。然而,张廷玉并未能完全赢得乾隆皇帝的信任,两人间的隔阂让他忧虑不已。乾隆十四年的一天,张廷玉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请求乾隆皇帝颁发一道诏书,保证他将来能够配享太庙。乾隆皇帝虽然内心不悦,但考虑到张廷玉过去的贡献,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个请求。但第二天,张廷玉并没有亲自入宫感谢皇恩,而是派儿子代替自己表达感激之意,此举惹怒了乾隆皇帝。乾隆下令军机处拟旨质问张廷玉。然而在旨意发出之前,张廷玉慌忙赶来宫中谢恩,这反而加深了乾隆对他泄漏消息的怀疑。

愤怒之下,乾隆剥夺了张廷玉的伯爵头衔,取消了他的太庙配享资格,并收回了自康熙以来三朝皇帝赐予的所有赏赐。然而,在抄家中发现张廷玉家庭的贫困状况后,乾隆皇帝对他的看法有所转变。

抄家之后,张廷玉闭门谢客,郁郁寡欢,带着未竟的遗憾离世。然而在他死后,乾隆皇帝依据雍正帝的遗诏,还是让他得以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不仅代表着古代对功臣卓越贡献的官方认可,同时也是皇权意志与历史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忠诚勇毅精神和杰出功勋的敬仰和推崇。现如今,“太庙”作为一个赞誉术语,由于受电视剧影响,在网络文化中成为一种另类的说法,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原有的历史内涵,转而被用来形容对他人的出色表现。

关于大娘子到哪都配享太庙_王大娘子的父亲到底做了什么才“配享太庙”?古代荣誉界天花板的门槛有多高?的内容小编就阐述到这里了,希望本篇的信息能够解答大家目前的疑问,想要更多最新的内容记得关注多特软件站哟!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news.y866.cn)。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