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试点进展与核心特征解析

2024-05-01 10:53 来源:网络

据报道,苏州市相城区成为了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数字货币重要试点区域。当地区级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自4月份起已完成安装央行数字货币(DC/EP)数字钱包的工作,并预计从5月起,部分工资将以数字货币形式发放50%的交通补贴。苏州政府部门已证实此消息,并确认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应用正逐步落地,前期已接到相关文件通知,具体由金融监管部门负责执行。

一、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模式与特点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全称“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旨在充当新型电子支付手段。DC/EP的设计理念及其发展历程体现了独特的运营投放体系和中心化管理模式。

1. 双层运营投放体系与影响


央行采取双层运营投放体系而非直接面向公众发行数字货币的单层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央行确保数字货币具有无限法偿性的信用担保,商业银行等机构则承担着向公众发行数字货币并向央行缴足100%准备金的责任,从而防止超发。这种设计出于以下几点考量及影响:


充分考虑到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结构复杂等因素,单层体系会给央行带来巨大的运营挑战。


利用商业银行等机构的成熟IT设施和人才储备,既能发挥其优势又能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


分散风险,避免因央行直接面对大量公众而导致的风险集中。


防止金融脱媒现象,即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会挤压商业银行存款,影响其信贷投放能力。



双层运营投放体系的实施保障了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后债权债务关系、货币投放体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对M0货币替代的影响得以妥善处理。

2. 中心化管理模式的独特性


相较于比特币等去中心化数字货币,中国央行数字货币采取中心化管理模式,原因在于:


维持央行与社会公众间的负债关系不变。


强化央行的宏观审慎与货币调控职能。


避免指定运营机构超发货币需中心化管理予以保障。


在保留二元账户体系及原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情况下,维持央行的中心管理模式和地位。



至于技术路径选择,央行数字货币未预设特定技术路线,而是根据实际需求和技术成熟度灵活选择。

二、发展历程


中国央行对数字货币的研究始于2014年,历经六年发展。其中,2017年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是关键转折点。近年来,央行加速推动DC/EP的研发步伐,尤其自去年以来,更是进入了全力研发的“996”模式。

三、热议话题:央行数字货币九大疑问



为何央行从去年开始启动高强度的研发工作?有观点认为,受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国内民众对数字货币需求增长以及舆论管控升级等因素影响,央行加快了DC/EP的研发进度。


中国已有先进的移动支付,为何还需央行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能实现与电子支付功能相融合的同时,在诸如离线交易、匿名性等维度上有显著区别,更利于人民币流通和国际化。


央行数字货币是否会付息?范一飞副行长曾表示,鉴于其对M0的替代性质,央行数字货币不会付息,以免引发金融脱媒等问题。但也有人认为,合理设计的央行数字货币应具备支付利息的能力。


央行数字货币是否仅仅是央行现金的数字化?专家认为,央行数字货币除了实现货币数字化,还能结合智能合约技术,解决信任问题、信息同步问题,并简化金融交易流程。


央行数字货币与Libra有何异同?两者本质上不同,前者是对法币的技术升级,后者则是建立在法币信用基础上的新型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侧重于提升支付效率、保障货币主权和加强跨境支付效率。



... (其余六个问题的内容略)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试点进展与核心特征解析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