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数字货币初露端倪:建行试水,技术难题已非瓶颈,但隐私与权利议题待解

2024-05-01 21:29 来源:网络

近日有报道称,备受瞩目数字货币已揭开神秘面纱。8月29日,中国建设银行在其APP上线了“数字人民币钱包”,并在特定地区进行了数小时的试运营。据建行官方消息,该行已完成相关功能的测试阶段,对于在测试期间向数字人民币钱包充值的用户,系统将于次日自动注销钱包并将款项退回到用户的绑定储蓄账户。尽管“数字人民币钱包”的短暂亮相,但这并不标志着数字人民币已正式启动发行。

数字货币初露端倪:建行试水,技术难题已非瓶颈,但隐私与权利议题待解

数字货币的发展与挑战

数字钱币的概念虽不久之前才提出,但其推进速度之迅速,超出了多数人的预期。当前,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新月异,相较于已有的比特币,基于成熟且完善的银行体系和健全制度,国家主导推动数字货币的研发,在技术层面上并未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本质上,数字货币实则是“人民币的数字化”,即人民币纸币价值的电子呈现形式。

数字货币背后的复杂性

然而,公众深知数字货币并非仅限于“电子化”或“电子显示”。货币形态由纸质转变为数字,涉及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昔日科幻小说中的设想得以变为现实,技术手段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将诸多难以量化甚至难以定义的社会问题简化为单纯的工程问题。如今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技术可行性以及实施方案的成本承受力,而非仅仅考虑行为的伦理约束、历史影响及对未来事物和事件自然演进路径可能产生的改变。

数字货币与隐私权的碰撞

数字货币,又称电子货币,与在线支付系统使用的货币存在本质区别。数字货币需要依托与个人身份信息及独特的生物信息相联结的终端载体,而这部分个人信息恰恰构成了个人最为核心、最为敏感的隐私领域。相比之下,传统纸币的流通使用,并不需要这些全面的信息支持。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币账户的设立具有强制性的信息收集特点,同时,在数字币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个体的每一次交易行为都会被透明化地记录在案。

诚然,数字货币赋予了发行方全程监控货币流动的能力,甚至可以在反洗钱层面提升到单个货币单位的精确度。然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公民为了换取这些能力所需付出的隐私代价是否合理,如果没有强制要求付出这些代价,个体是否还能享有选择的权利呢?这些超越技术范畴的问题同样亟待重视与解答。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