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至18世纪的航海大时代,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简称VOC)的旗帜几乎飘扬在每一处海上要冲。随风起舞的VOC标志,不仅标记着船只,更在多地留下了历史的烙印,从南非的好望角到斯里兰卡的加勒,乃至马来西亚的传奇大炮,乃至日本的画布之上。
在东方的桥头堡——爪哇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华人群体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荷兰人倚重华人商贾,如首任华人甲必丹苏鸣岗,以及承包铸币权的杨昆,他们在建设、税收乃至货币发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杨昆的铸币之举,尤其是picis钱币,不仅流通于市,更是荷兰人与华人共筑南洋经济的见证。
1644年,一个转折点。荷兰人携手华人Conjock,铸造了带有VOC标志的1/2 Stiver和1/4 Stiver铜币,这是VOC形象首次跃然币上。这些铜币,采用中国传统铸造法,尽管存世稀少,尤其是1/4 Stiver,它们象征着东西方交融的货币实验。制造工艺的探讨、合约细节的追溯,无不显示这段历史的精细与复杂。
Conjock,一位在荷兰记录中匿名的华人巨商,他的故事与巴达维亚克朗紧密相连。担任武直迷,参与华商治理,甚至与苏鸣岗之妻再婚,Conjock的人生轨迹交织着权力与商业。1645年的巴达维亚克朗,不仅稀有,更是他商业智慧的体现,尽管其流通命运短暂,却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货币创新与华人贡献。
虽然早期的尝试未能持久,但VOC的货币符号最终在18世纪以Doit铜币的形式遍地开花,成为南洋经济的流通血脉,直至19世纪。VOC虽已成历史,但它在货币上的印记,如同一段段无声的故事,流传至今,讲述着早期全球化时代的故事,以及华人商人在其中的非凡角色。
历史的长河中,这些钱币不仅是交换的媒介,更是文化交流与权力交织的见证,每一枚铜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引领我们穿越回那个充满探险与贸易的辉煌时代。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