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为什么能申遗成功_东西问|张环宙:大运河为何是中外共通的“符号”?是非常多小伙伴都想了解的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大运河为什么能申遗成功_东西问|张环宙:大运河为何是中外共通的“符号”?相关信息,欢迎大家的分享收藏哟!
【中新社杭州报道】在庆祝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节点,以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五周年之际,6月17日,杭州举办了纪念活动,旨在“守护、传承、活化”这一世界级遗产。我们深入探讨了大运河作为国际交流的“共同语言”之谜,通过对话浙江外国语学院校长兼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负责人张环宙教授。
在谈及大运河在中外交流中的角色时,张教授指出,自17世纪起,这条水道不仅是物资的运输线,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它见证了马可·波罗等西方旅行家对中国的深入探索,促进了商品、知识乃至文化的双向流动,从宋代的《大藏经》外传到明代西方科学的东渐,大运河犹如一条流动的知识长廊。
大运河对世界的影响深远,尤其马可·波罗的游记,不仅展示了杭州的繁华和运河的活力,还成为东西方认知交汇的里程碑,持续激发着全球对东方的向往。张教授强调,大运河的非凡之处在于它超越了自然景观,融入了科技、历史与文化交流,成为全球化时代共情的纽带。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之所以能跨越国界,引起共鸣,是因为它在经济交流与文化传播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它在德国等国家教育中的融入,证明了其作为文化与工程奇迹的普遍吸引力。张教授分享了与巴拿马运河代表的交流,强调了大运河作为活态文化载体的独有价值,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平台。
在讲述大运河故事的策略上,张环宙提出,要通过提升国际游客体验,让运河故事活起来。这包括培养本地居民成为文化使者,创造互动式旅游体验,让大运河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现场。最终目标是,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象征,也是世界共有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自信,并促进全球文明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总结而言,张环宙教授认为大运河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展示了如何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增强国家形象,促进文明对话。大运河的故事,有待我们用更加国际化、包容性的视角去续写,使其成为链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以上就是多特软件站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大运河为什么能申遗成功_东西问|张环宙:大运河为何是中外共通的“符号”?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news.y866.cn)。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