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坐上出租车,有时会不由自主地45°角仰望天空,不是因为突然参透了人生的奥义,而是被车内污浊的空气熏得喘不过气。这种现象在冬天尤为严重,打工人常常抱怨“臭车”,仿佛钻进了放了臭屁的被窝,还出不去。
虎扑网友@Aragorn23 的描述生动展现了这种不愉快的乘车经历:“司机刚抽完一根烟,动能回收开到最大,晚高峰时喜欢踩刹车。车里暖气带着馊味,窗户全关死,你满头大汗,天旋地转。司机再打个喷嚏,车里全是哈喇子味。等红灯时听着高德导航的语音,感觉这辈子都完了。”
光是读这段文字,就已经让人感到生理不适。然而,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许多乘客共同的困扰。
面对这一问题,滴滴承诺将开展异味车治理,推出一系列措施来改善车内环境。具体来说,乘客可以拉黑有异味的车辆,平台会对车内异味差评率较高的司机进行惩罚,同时奖励保持车内干净整洁的司机。
虽然这个方案早在4月份就上了热搜,7月份公布了结果,但直到12月份才真正实施。可以说,这是一个迟到的解决方案,但也算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一次完整的打车行为涉及三方:乘客、司机(车)和平台。首先排除乘客的责任,毕竟乘客是整条链路中唯一出钱的一方,只要不是自带异味污染了干净的车,这锅不该由乘客背。
接下来分析“臭车”的成因。车内空气的清新程度主要取决于司机的行为。有些司机确实不在乎卫生,懒得打扫;另一些则是因为时间紧张,为了多接单而忽略了清洁。更常见的是两者叠加:时间不多,又不太爱卫生,再加上每单收入有限,实在没有动力去打扫。
关键问题是:司机们在这种争分夺秒的情况下,真的赚到钱了吗?以合肥为例,根据《合肥市网约车行业情况与风险提示》,网约车司机的空驶率达45%,日均流水不足300元的比例接近八成,营收总体呈现下滑趋势。这意味着司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低客单价和少单量的困境。
要提高车内空气质量,最根本的办法是增加司机的收入,让他们有动力去保持车内整洁。目前,平台的抽成一般在20%-30%之间,这对司机的收入影响很大。如果平台能适当减少抽成,司机的收入提高了,自然会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保持车内清洁。
我们都能想到的问题,平台自然也能想到,但让平台出血无异于割肉……无论如何,乘客的支出固定,要想提高对司机的要求并弥补清洁成本,最终还是要靠平台做出调整。
这个问题与外卖行业非常相似,消费者、服务提供方(商家、司机、骑手)和平台之间的博弈不断。每次出现问题,平台往往隐身,留下消费者和服务提供方互相指责。希望这次的异味车治理方案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
近期热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