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共享租房是什么?上海共享租房平台公寓怎么收费住进去

2017-11-06 09:26 来源:网络

  现如今共享经济是越来越火,除了如日中天的共享单车,现在共享租房也开始火起来了。那么,共享租房是什么呢?怎么收费?怎么样才能住进去呢。下面,小编以上海共享租房为例,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共享租房是什么?上海共享租房平台公寓怎么收费住进去

  共享租房是什么

  共享租房就是房东将闲置的房子通过互联网平台出租出去,通过电子支付的方式让游客租住,这个房子可以是一整套单元房,也可以只是一间卧室。

上海共享租房路怎么走 租房需“面试、老少配”

  共享租房平台怎么收费

  近日,家住广州新港西路某小区的田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一套6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以前一个月租金是3800元,现在一个月能租7300元左右。据记者走访了解,现在一些市民开始将目标瞄准短租市场,从而获取更高的收益。

  据田女士介绍,2015年初她以每月3800元的价格将自己的两居室租了出去。今年3月租约到期后,经朋友介绍,她把房源放到了共享租房平台上。没想到现在日收入达366元,除去没人租的天数,平均一个月收入在7300元左右。“好的时候每天都有人住,平均每个月的入住率都在70%左右。”田女士说,最旺的时候是广交会或其他展会期间。

  与田女士一样,市民吴女士也将自己的两套一居室放到了共享租房平台上。吴女士告诉记者:“以前两套房子每个月的租金加起来不到6000元,现在每个月租金差不多可到13000元。”

  吴女士表示,短租房的服务很重要。每当有新租客要来,她都会准备好洗面奶、面膜、太阳伞、充电宝、书籍等用品,方便租客使用。

  日前,有机构预测,至2030年中国租赁人口将达2.7亿,整体住房租赁市场规模将达4.2万亿元。上海也正在加快推进租赁住房建设,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截至10月15日,全市共有15幅租赁住房用地成交,建筑面积共计110万平方米。

  为了让青年“好好住”,各国都铆足了劲,从政府引导到市场自发调节,“共享”的概念被不断运用和延伸。

共享租房是什么?上海共享租房平台公寓怎么收费住进去


  租房也要“面试”

  迷你,却温馨自由;租房,却充满人情味。在日本,当下最火的租赁方式当属社交公寓。

  和日本传统的公寓不同,社交公寓的核心优势是概念和设计风格的革新。首先,招募租客不通过门店中介,而是通过社交网络和企业推广的方式直接接触客户。有意向的租客登录专门的网站之后填写个人资料,审核完毕将会被约“面谈”,随后才会获得最终的申请。

  公寓的创始人表示,这样的流程虽然有点烦琐,但是更有希望找到一群价值观相同的租客,让他们共同生活的氛围更好。

  之所以这么看重租客的志同道合,其实是因为公寓内并没有专职的楼管员,一般只配备2到3名保洁员,自主性非常强。不但租客公约靠大家自觉自发设立维护,大大小小的交流活动也不会被刻意“撮合”。

  但是,从生存到生活,从一般生活到品质生活,租客们所向往的情感交流则得益于公寓内共享空间的设计。尽管大城市内寸土寸金,但面积再小的社交公寓,都不会对户外空间以及公共空间“吝啬”半分。或是在一楼有个小花园,或是在屋顶有个大平台,又或是在公寓内部配备公共餐厅、书吧、游戏区,不同年龄、职业、国籍的租客都可以在一种安心的氛围内放松和交际。

  对年轻人来说,预算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租房的舒适度。为了控制成本,为租客“减负”,社交公寓往往会利用旧楼改造的方式。平均规模在50到60间房的公寓,改造过程也不是“大刀阔斧”,主要是涉及房间内的设计和装修,并不改变房屋的结构,所以施工要求和造价不会太高。

  对于每个房间的成本投入,公寓都会有精确地控制。模式都是采取装配式建筑,工厂定制,现场拼装。室内不安放任何“杂物”,只提供固定类家电和部分家具。值得一提的是,电视机和洗衣机也不在房间设施之列。不装电视机是公寓希望营造大家围坐在一起观看节目的氛围,不装洗衣机则是出于电路安全和维修便捷的考虑。对于热爱泡澡的日本人来说,洗浴区域十分重要。因此,社交公寓分别为男女租客设置了两个洗浴区域,确保独立和卫生。

  一老一少配对生活

  在日本,不仅年轻人一起合租的居住模式十分流行,由老年人将家中的房间租借给年轻人,两者共享居室外的空间、共同生活的模式也开始出现,并得到了社会学者、建筑学者和媒体的诸多关注。

  事实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将自家的房间出租给青年人的共同居住形式在欧美国家早已不足为奇。为了帮助房主和租客间更好地配对、在共同的生活中更好地沟通,近年来诞生了各种相关公益机构,比如德国的“WohnenfurHilfe”、英国的“UKHomeshare Association”等。这些机构会提供专人来审核出租者和入住者的资料,在合适的申请人间寻求配对,帮助他们就居住的收费、共同生活的规则制定等问题达成共识,机构会长期跟踪两者的生活、建立“诚信档案”,还能在一老一少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介入调解。


  有人可能不解,对于注重人际关系中距离感的日本,这一新兴的居住模式为何会引起人们的兴趣?专家研究认为,这是日本长期社会经济形态变化的产物。

  近20年来,日本的人口数量和家庭规模逐渐缩小,独身一人的“单人家庭”数量显著增加。根据统计,20到35岁的青年人以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单人家庭的主要组成人群。一方面,部分青年人找不到合适的单身公寓,转而在大面积住宅内寻求合租;另一方面,许多独居老人想要在自家养老而不愿意搬到看护机构,但又担心“孤独死”。因此,年轻单身者的租房愿望与老年单身者对独居的顾虑让这两个群体“走到一起”。

  不过,老人和青年人的关注点非常不同。老年人愿意尝试,大多出于有人同住的“安心感”,同时希望家中的重体力活能有人帮忙;而年轻人则更多地考虑租金低廉、距离上学或工作场所的远近等实际问题。同时,由于年龄上的差距,两者对经常互相交流的愿望并不强烈,关系较为淡薄。

  即使如此,有研究表明,由于共享居室外的厨房、客厅等空间,即使交谈不多,共同的视觉和空间体验也会让居住者在无意中产生一体感和从属感,并逐渐互相适应、加深理解。而年龄的差距则有利于保持适度的距离感,双方还能从同居中获得经济上的好处和心理上的安定,所以体验者普遍对这种居住模式持积极的态度。甚至有学者认为,让单亲家庭与独居老人同住,加入儿童这一不同年龄层的居住者,也许会产生更为丰富的居住体验。

  “共享社区”什么样

  在一些国家,一种由几十户租客家庭组成的“共享社区”以其兼顾社交和私密性的特点受到欢迎。它的建立意在为租客创造一个牢固的社交网络,人员流动较少,即使在成立家庭之后依然可以安心居住。

  社区内的建筑主要由私人住宅和公共设施两部分组成。私人住宅与传统住宅模式基本相同,公共设施(如户外空间、院落、广场及公共用房等)由社区居民共同所有。因具有相同居住理念和生活目标,社区居民们共同生活、相互交流、分享社区资源,形成互助合作的和谐社区。它将传统的社区管理机制与新都市主义理念相结合,试图形成一种具有友好邻里关系、强烈社区感、可持续性居住环境和高质量生活水平的新型社区。

  上世纪80年代,丹麦Jystrup市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社区。该社区规划以一条L型玻璃覆盖的步行街道作为核心空间,为人们的社交、休闲提供场地,不论天气如何都能供人使用。住宅排列在两侧,面积较小,只占到60%的社区用地。但建筑师会使用普通且不昂贵的建筑材料,通过特殊材质选择、富有层次的空间布局,突出此地的社区特色。而具有特色的公共用房位于街道转角处,包括社区餐厅、厨房、储藏间、活动室,还有一些可以作为办公室或客房使用的辅助空间。

  在“共享社区”,生活用品的购买常以社区为规模采用大宗采购的方式进行,使居民们能以较低价格购买生活用品与食物,节约用于购物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出行,降低机动车使用率。在景观环境方面,社区常遵循可持续农业原则,种植有机、可食用作物,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节省生活费用,具有环境和经济上的双重效益。这些优势以其较为低廉的消费和紧密的邻里关系吸引了更多中低收入人群居住。

  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生态实践活动也更容易实现。大多数社区都有堆肥箱和用于回收纸张、玻璃、塑料、饮料容器和电池的回收箱,还有专人负责这些可持续利用程序的推进。同时,社区注重生活资料的重复使用,避免购买不必要的物品。比如,很多社区设有工具间,成员不需单独准备工具修理损坏的物品,或者也可向其他成员求助,一起帮忙。还有社区设有“免费箱”,人们可把闲置的服装、书籍、玩具、工具及其他闲置物品放入其中,供他人使用。

  出于卫生及心理因素,陌生人物品循环使用的方式常令人难以接受,但社区内居民亲密的社交关系以及对彼此生活方式上的认同,却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打破这些障碍。

  知识和技能的共享在社区内也很普遍。有数据证明,选择居住在这类社区的居民普遍教育程度较高,许多居民在生活技能和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职业范围也分布较广,可以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分享专业知识。通过邻里之间的日常接触,人们不断学习到新事物,对彼此也更加信任。

关键字: 租房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