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意轩
关注产生力量,围观改变世界。这是微博力量最具中国特色的注脚之一。
在中国,微博究竟改变了什么?
改变了传媒生态和传播方式。它不但正在成为重要的新闻源头,还以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裂变速度,传播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观点。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
改变了话语权框架。有了微博,等同于拥有了一个“自媒体”,内容自制、传播自发;相当于随身带了一个“微麦”,话语音量随时可以放大。不同于传统机制赋予的话语权——高高在上或被少数精英群体所掌握,微博这样一种制度设计,使得话语权飞入寻常百姓家,只需一根网线或一台手机即可网络发声。
改变了社会交往结构,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动员资源。实名认证的设计,使微博摆脱了网络的虚拟化特质,实现了与现实社会交往圈的重叠,成为拓展现实交往的重要通道。有了现实交往的基础,也就有了社会动员的潜力。在2009年伊朗的“绿色革命”中,twitter就在组织动员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改变,在中国公共事件、反腐防变等领域的价值不可小估,作用不可小觑:通过微博,方舟子揭开了唐骏学历门,扛起反伪科学的大旗;宜黄拆迁事件的直播中,公权力受到了监督;上海“11·15”火灾,微博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事件的完整图景;浙江乐清钱云会案,一些积极人士甚至通过微博动员力量,直接介入事件调查;安徽利辛国土局官员微博直播自首,举报上级受贿,结果受贿者得到了处理;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经追踪后,引发整个公益界反思,推动中国红十字会考虑改革运营机制……
这些改变、推动力量的源泉来自哪里?实质上,这种力量来自于人民的力量,来自于法律赋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四权”在微博上得到了有效地释放和行使。通过键盘和鼠标参与重大事件、表达自身诉求,公开讨论争议话题,成为愈来愈多中国网民习惯的政治生活方式。“四权”在微博上形成的舆论压力,表达了人心向背,对精神、道义产生无形影响,并对线下世界产生了实际效果。这种效果的产生是与国民道德感、国家对腐败等违法行为容忍度分不开的。
任何一种力量,都是一把双刃剑。人性的复杂,为微博的负效应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运用不好,就会出现比如金庸死亡等“微谣言”,试图让舆论走错向的“意见领袖”。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微博及互联网的公信力,令人民“四权”的实践平台日益萎缩。
微博力量的正向实现,必须以知情权为首,即将人将事,拉到阳光下,摆在桌面上。若没有知情权,就不知道事实的全面真相,就不会有有力有效的参与,顶多是凑热闹、随大流;若缺乏知情广度深度,就只会遵从个人主观意愿出发来表达,有时很容易信笔乱伐、信口乱批,倾向偏颇过激,对舆论产生误导作用;若不知事情全貌,就会高谈、空谈监督,这样的监督只会无力、沦为摆设,甚或形成舆论暴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阳光赐予微博力量。
鉴于此,微博客们珍惜手中的话语权,用好微博力量。当然,政府部门更要善待这种力量,善管这种力量。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