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聊起港片总是带着一种伤感的情绪。点击查看预告片
那个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东方好莱坞,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七十到九十年代的辉煌后,在九十年代的中后期电影产量开始大幅下滑,与之相伴的是影片质量的普遍降低。虽然而后零星几部作品还会被大家津津乐道,比如《无间道》系列和杜sir的银河映像系列犯罪片等等,但早已不能与年产量三百部,还会屡出经典的黄金时代相提并论了。
港片到底怎么了?九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带着奇观特效的好莱坞电影的入侵,人才的外流,本土市场萎缩,盗版横行等等问题,共同导致了港片的衰落。而与笔者而言,对于港片衰落最大的一个核心问题,应该是固有类型套路的僵化而导致的观众审美疲劳。
就如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六大电影制片厂掌控的经典好莱坞时期,由于各大制片公司都一窝蜂的生产某一种特别卖座的电影,而导致类型泛滥,进而就是原创能力的枯竭,这是大制片厂无法继续维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如果说新千禧年之后的五年,港片还在试图摸索发展的道路,那到了最近几年,香港电影真的已经深陷困局之中了。就拿曾经每每举办都会引发社会关注的香港金像奖来说,到今年已经鲜少有人提及,虽然今年很开心古仔终于拿下了一座影帝,但是就整个获奖名单来说,与过去相比根本已经不在一个水准。
虽然弥散着浓浓的伤感氛围,但是这两年还是会有几部让观众感到惊喜和欣慰的作品出现,比如前两年银河映像主投的《树大招风》、翁子光导演执导的《踏血寻梅》以及黄进导演的《一念无明》等等。
这些作品中无一例外的都在表达着港人目前深深的一种焦虑和不安的情绪,无论是《踏血寻梅》中王佳梅香港梦的破灭,还是《一念无明》中黄世东遭遇的社会的不公以及深受的精神疾病的困扰等等。但即使如此,这几位导演对于角色的挖掘,以及故事的讲述还是充满了设计和深度,令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隐约让我们觉得,港片的魂还在。
去年的9月30号,王晶凭借着一部《追龙》证明了他除了是“烂片王”以外,还是一个有操守和艺术追求的港片导演,华仔和甄子丹的双龙对决,片中浓郁的怀旧老港片气息都令人难忘。虽然王导演接下来就靠着一部《降魔传》告诉我们他依旧要维护着自己“烂”字的名号,但是那部惊艳国庆档的《追龙》还是让我们惊喜到了。
似乎像是早就约定好了一样,今年的同档期,也有一部阵容很强的港片杀进了国庆档。导演庄文强是大名鼎鼎的《无间道》系列的编剧,《窃听风云》系列的联合导演和编剧,两大主演是港片迷心里永远的“小马哥”周润发和四大天王中的演技担当郭富城。
笔者本来对于影片的品质有些小担忧,因为近些年的港片在犯罪类型上一直没有什么惊艳之作,上一次这个类型质量还算上乘的作品还是几年前的《寒战》。然而在观影后,我发现自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部《无双》无论从拍摄到故事还是演员表演,都是一流的,其极佳的品质甚至超过了去年的《追龙》。
导演:庄文强
主演:周润发,郭富城,张静初
上映时间:9.30
剧情梗概:以代号“画家”(周润发饰)为首的犯罪团伙,掌握了制造伪钞技术,难辨真伪,并在全球进行交易获取利益,引起警方高度重视。然而“画家”和其他成员的身份一直成谜,警方的破案进度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关键时刻,擅长绘画的李问(郭富城饰)打开了破案的突破口,而“画家”的真实身份却让众人意想不到 。
以下部分可能涉及关键情节的剧透,请自行斟酌。
作为一部犯罪类型片,导演并没有急着去讲述犯罪实施的过程,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主人公李问的人物塑造上。影片开场段落,导演就借由李问在监狱的一连串快速剪辑让观众了解到了他高超的造假技术以及极强的随机应变能力。阴冷的色调和封闭的空间,一如李问的内心,比起表面上的监狱,他更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囚徒。
随着李问的讲述,影片闪回到故事的原点。李问详述了自己与恋人阮文在加拿大当画家时的经历,李问与阮文在技艺上的差异让他深感自卑,巨大落差激化了二人的矛盾,最后他们不欢而散,就在这时,画家找上了他。
视点的诡计
观众随着李问的讲述,慢慢的相信了这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但这其实不过是李问的阴谋,同时也是导演想要给我们制造的幻觉,笔者将其称为“视点”的诡计。李问在讲述与画家的相识以及制造假钞的犯案过程中,始终将自己塑造为一个“被动的罪犯”,也就是说每一次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由画家主使的,自己不过是被强迫的。
有几个极为典型的事件表明了这一点,其一是抢劫油车时,打开油车抢油的行动虽然是李问实施的,但是命令他的主体是“画家”,接着开枪杀人炸车的也是画家。其二是在血洗大寨时,画家一下车就把炸弹遥控器的开关启动并硬塞给了李问,李问不是主动按下开关,而是被迫的。
其三则是杀卧底警察时,画家给了李问枪,让李问杀了警察,但是李问犹豫了,最后的混战下,李问除了拿枪自慰向画家开了几枪,其它的杀戮他都一概将其描述为其他人的行为,他是无辜的受害者,最后还不忘补一句画家并没有被自己打死,而是死里逃生,这样也就不构成杀人罪了。
同时,李问还极为脸谱化的将画家描绘成了一个杀人成瘾的犯罪者,而自己始终都是畏畏缩缩,胆小如鼠的形象。不仅是在上述的大事件上如此,在讲述二人日常交往中也是如此。当李问想要阻止画家杀人时,换来的是画家的嗤之以鼻。
相信说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了,其实李问和画家就是一个人,李问在讲述中虚构了一个画家的存在,而将自己撇干净,目的就是干扰警方的视线,并且让自己脱罪,或者至少争取一些逃脱的时间。
片中在李问讲述的过程中,加入了审问他的女警官的一段视点镜头,看似与全片关联性不大,但是仔细想想,其实导演是借由这样一个旁观视点,让观众更加相信画家和李问其实是两个人,卧底警察作为一个支线人物,起到了从侧面衬托出画家是多么危险的人物这一点,而李问全程的无辜更让人确信他并不是画家。
作为全片的第一个反转,这其实是容易猜到的,因为李问视点的讲述倾向性很强,不是为了栽赃陷害给另一个人,就是他就是那个人。而且影片开场其实已经给了提示,发哥在影片开始的审讯段落其实出现过,说了一句“goodbye sir”,而且穿着警服,当时就觉得很有可能是李问在看到这个警员后,临时编了一个所谓的“画家”角色。
就像在凯文.史派西主演的《非常嫌疑犯》中一样,最后反转出现我们才猛然发现原来史派西饰演的瘸子才是最终的反派,而这一切阴谋诡计早在他一进入警局就开始了。
女性角色与宿命的毁灭
比较令笔者没有想到的,是张静初饰演的阮文的真实身份。本以为开场来假释李问的阮文就是阮文本人,但其实她并非阮文,而是由李问在大寨屠杀中救下的一名叫秀清的女孩。秀清在大寨中的大火中毁了容,李问将其整成了画家阮文的样子,并让其一直以这样的身份活下去。而真正的阮文,并没有与李问相爱过,他们不过是一栋住宅里的邻居罢了。
李问对于阮文的迷恋,源于身份和地位的差异只能停留在暗恋。也正因如此,在李问讲述的故事中,阮文才成为了一个近乎于缪斯的存在,李问深爱着阮文,阮文也近乎疯狂的爱着自己。李问为了让阮文有更好的发展而放弃了阮文,这其实是李问内心的自我安慰,他想把自己塑造成所谓的情种和悲剧英雄,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两个根本没有来往的陌生人。
这种“爱而不得”的心理落差,在后来的故事中成为了李问的一个执念,他借由画家不断说“你一定要成为主角,把阮文追回来”来弥补心里的自卑,他固执的以为只要有钱就能出人头地,就能追到阮文,但这不过是他自己的自我欺骗罢了。
落于秀清与李问的关系,秀清对于李问不过是阮文的替代品,这也直接导致了二人最后的悲剧。碍于很多不可言说的原因,我们的犯罪片结尾总会出现几行字幕,比如杜sir的《放逐》和《铁三角》总是会在结尾强行让我们的犯罪者被不可抗为的外力绳之以法,其实自身的缺陷而导致的自我毁灭可能带给观众的冲击会越大。
本片中令笔者比较欣喜的是,结尾李问的毁灭,并非是被外力强行绳之以法的,他是被自己的缺陷和弱点所害,对于秀清的忽视深深的伤害了一个女人的心,秀清最后的报复是必然的结果。这样的结尾颇有黑色电影的意味,是宿命的必然,而不是刻意而为之。
角色的隐喻
在这里想多提一句,其实李问,秀清,阮文这三个角色细思很有趣,李问是香港人的代表,他能够高超的混合大师的名画,就是没有自己的风格,这恰如香港的文化背景,多文化的融合,长期作为殖民地存在,但是始终没有根。
阮文则是大陆人的代表,她的画作有极强的个人风格,深受他人的喜爱。中国两千年的传统文化让我们能够寻祖归宗,那些个人风格极强的作家画家,都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而秀清,则是二人交叉混合的产物,她本来有着自己的皮囊,却因为一场大火毁容,而被迫变成了另一人的样子。失去了身份的她既不是阮文,也不是秀清,只是一个“替代品”。李问对其的轻视最终导致了他们双双而亡,而阮文如一个旁观者看着这一切的发生,最后留下一句,人都死了,是谁很重要么?这恰是一种隐喻,隐喻着大陆和香港的关系,隐喻着这二十多年的一切。
精致的视听和一流的表演
文戏精彩的同时,影片在场面的调度上依然精彩,几场枪战戏份都很有层次,令人不禁大呼过瘾,看着发哥如当年《英雄本色》般端着冲锋枪以一敌百,确实很让人兴奋。色调影调的变化在片中很有设计感,蓝绿为主的光影,将时时围绕在主人公身边的压抑紧张的氛围展现的淋漓尽致。每当情绪变化或是场景变化时,观众总是能先从色彩的变化中感受到其中的意味。
发哥和郭天王在片中的表演十分有“分寸感”,对于情绪的收放拿捏的很准确。画家的阴险狡诈,对于行规绝不能被颠覆的原则的遵守,以及不时透露出的放荡不羁,都透过发哥精湛的演出展现了出来。至于郭天王,在上文也有讲过,他所塑造出的那个胆小如鼠的李问,借由他的肢体语言以及惊恐的神情令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端枪时颤抖的手,以及变化无常的语调,都让人对这个角色颇为信服。
二人的对决其实是一个人内心外化出的善恶的对决,这让我想起大卫.芬奇导演的《搏击俱乐部》,诺顿和皮特饰演的截然相反的二人组,使戏剧冲突最大程度的被激化了,无论是行动还是思想都处在两个极端的个体,最后必然是以一方毁灭告终。本片中也是如此,发哥和郭天王两个角色的强烈反差,让他们的对决更具观赏性和戏剧性。
尾声
每每聊到港片,我总想在最后矫情几句。我不想承认什么“港片已死”的论调,虽然已经不复当年辉煌,但是香港电影还在以某种方式延续着,港人对于电影的热情以及创造力,仍在催生着一些质量上乘的作品的诞生。我们不仅要追忆那些过往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经典,也要憧憬着未来,也许在某一天,昔日的辉煌会再来,即使只是一瞬,我也愿意继续守候着。因为我爱那光影,爱那纯粹的追随着光影的电影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