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孟欣通讯员苏尚云
在点心店这片文化氛围浓厚的土地上,有八大戏曲剧种。 其中山东梆子是较具地域代表性的老剧种。 山东梆子作为重点传承、地域传承的巨野县,已有400多年历史,历经风雨洗礼,积淀了浓厚的曲艺底蕴、人文底蕴,如今在戏曲专家、传承者、爱好者的无私奉献下,山东梆子成了巨野老树巨野县山东梆子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单,3月10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将走访巨野山东梆子主要传承人和传承保护单位,探寻这片肥沃土地上的传承传说。
传承了400多年
“山东梆子,又名‘谐波’,简称‘谐波’,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它源于山陕一带的梆子腔,过太行进入山东,最初流行于菏泽,后成为曹州梆子,在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的影响下逐渐派生出来。 ”。 3月10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驱车赶到巨野,采访巨野山东梆子省级无形遗产项目主要传承人谷爱春时他说。
据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报道,巨野的山东梆子真正兴起是在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 )之前。 创办于当年的“大姚班”,是山东梆子正式走上历史舞台的先行者,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近三百年来经久不衰。 是山东省国内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戏剧班社,被誉为“三百年江湖大姚班”。 早期著名艺人有张学为(大麻子)、薛中奎)、小黑头)、岳登鹏)、岳十儿)、窦朝荣)艺名洞发)等。 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 )开始女演员登台,“小冷儿(旦)”、“小景儿(旦)”等名字一时成名。
巨野境内多为山东梆子早期班社,清代至民国时期,巨野境内有田状元的《田家班》、郭传明的《郭家班》、大义孔楼的《孔家班》、沙窝孙庄的《孙家班》,以及《二姚班》、《女班》等演出传承主体
据巨野山东梆子非遗项传承保护单位巨野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魏玉静介绍,1946年,巨野县人民政府将原大姚班散居在巨野境内的知名演员召集衍寅、时维先、刘云亭等近30名艺人组成“巨野县大侠剧社”,1955年1964年被定为“巨野县梆子剧团”,1979年,该县政府正式成立“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并沿袭至今。 其间,涌现出刘桂松、卜令文、陈海良、张占申等知名演员,专业剧团竞赛获奖无数,受到省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观众的热烈赞誉。
“巨野山东梆子的真正‘崛起’,自1983年巨野县文化局成立巨野县梆子戏校后,各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教育从未间断,孕育了许多新生力量。 谷爱春、杨爱玲、刘秀云、崔何修、薛建华等翘首以待,山东梆子这一古老艺术之花在巨野大地上生生不息,永远开放。 ”魏玉静说。
截至目前,山东梆子除菏泽各县区歌唱外,流行范围东至临沂、西至河南开封、郑州、南至江苏徐州、安徽阜阳、蚌埠、河北邯郸、石家庄等地,以及东北三省部分地区。
据魏玉静介绍,巨野山东梆子剧目较多,有戏曲《闯幽州》、《千里驹》、《牧羊卷》、《老羊山》、《贺后骂殿》、《宫谏》和现代戏《七品红娘》等,是一个系列剧目。 “巨野县山东梆子的歌唱音乐是板式变化体,基本板式可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四大类。 歌曲结构上下文风格,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男女之声与宫殿同步。 ”。 魏玉静对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说。
“巨野山东梆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大凡生活的各个领域,真可谓源于生活,以升华反哺生活。 动作粗犷、节奏强烈、音乐昂扬、宽厚悲壮,多以夸张的形式刻画人物性格,特别适合塑造忠厚刚直、义勇豪爽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魏玉静说。
作为巨野山东梆子的主要传承者,现年54岁的谷爱春从14岁开始从事戏剧事业,主攻老生,唱功精湛,表演传神,深受专家和观众喜爱,演出剧目被中央、省市多家广播电视台、报刊等媒体播出
“7岁的时候,我被现在的养父母收养了。 当时,家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我担心会更加辛苦。 一开始他不同意我在家学习戏曲,但我从小就喜欢戏曲,输给了我的执着,父母联系了附近村子的《小巢班》开始学习。 ”谷爱春这样回忆道。 “我家在巨野的章缝镇前谷庄村。 而且我学习的村子现在在大义镇棠林集村。 两地相距六里,几乎每天自己骑自行车往返。 ”
谷爱春说,自行车后座上总是坐着铁锹。 “当时,家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为了减轻家里人的劳动负担,学戏剧之前,先去自己的田地里给庄家除草、做庄,晚上回来就割了草、做了野菜回家。” 谷爱春说。
为了学习更多的戏曲,谷爱春曾有一段时间住在棠林集村。 “最初住在亲戚家,因为他家孩子多,我在他家大门下住了一个星期,但胆小到最后还是受不了。 后来,又有一对没有孩子的老人看到我很辛苦,就让我住在他家,要认我当女儿。”谷爱春回忆说。 性格乐观,学戏很快,谷爱春学戏一年后跟着戏班走在村里的巷子里登台表演。
后来,谷爱春在老师和父母的支持下,考入了当时刚成立的巨野县梆子戏校,从此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长大后,为了工作,谷爱春离开舞台进入职场,但学戏、唱戏、继承山东梆子的脚步从未停止。 “这几年,我和热爱戏曲的姐妹、兄弟姐妹们,有义务参加志愿服务,去养老院打扫独居老人,支持戏剧,参加戏曲下乡活动,给乡里人带来面对面的山东。 ”
特别是近十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戏曲,感谢那些帮助过她的人,谷爱春有举办公益戏曲培训班的想法。 2013年,谷爱春将自家的车库作为临时训练场所进行了装修。 随着学戏的人越来越多,车库逐渐容纳不下了。 在电力公司工作的丈夫魏玉涛很支持她,所以和公司领导商量了一下,电力公司领导很支持,就把公司的会议室租给了他们。 目前公益培训班学员六七岁,年长六七十岁,是戏曲爱好者。
2019年,第23届中国少年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在上海举行,巨野12岁的少年解璐妃代表山东参加,在山东梆子的传统剧目《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名录》中惊艳全场,一举获得中国少年戏曲《小梅花》金花奖。 解璐妃正是谷爱春教授的学生。
作为解决璐妃的山东梆子启蒙老师,谷爱春全程跟随指导。 “从国家层面来说,所有运动员的歌唱和娱乐等艺术手段都非常全面,小璐王妃是菏泽地区唯一的参赛选手,她的成绩关系到菏泽戏曲之乡的荣誉。 ”谷爱春说,“2017年,我的学生毕文静和赵国勋考上了山东省艺术学校,在戏曲方面继续深造。 去年,小璐王妃也考上了这所学校。 我打心底里高兴。 有我们巨野山东梆子的接班人。 ”。
一个学生获得了很多荣誉,升入更高的学府,增强了谷爱春和教授学生的自信心。 谷爱春也将在今后的训练中,致力于培养传承戏曲的下一代,让学生不仅学习唱法,还全面学习唱歌和玩耍等,为戏曲的传承增添新的分枝。
针对巨野的山东梆子传承问题,魏玉静向记者介绍,2012年,巨野县委、县政府拿出《老羊山》,成立“巨野县地方戏曲研究保护中心”,提供200平方米排练厅。 每年投入20万元挖掘老剧目,培养新人才,共恢复30多个时代剧目,改编《关于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改革实施意见》 《反西唐》 《天赐禄》等传统剧目,多次在荷泽市地方戏曲比赛中获奖。 2017年,新创作小戏《贺后骂殿》入选山东省大侠艺术优秀新创作作品。
近年来,巨野县多次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丰富农村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如今,在巨野县经过改制的山东梆子剧团,焕发了新的活力,组织了新的剧目,重新站上了农村戏曲的舞台,为农村居民带来了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演出。
改制后的山东梆子剧团更名为巨野县百花演艺有限公司,在保留原有演职人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和培养人才,充实了自己的演艺队伍。 新的内部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赋予了当今公司活力和热情。 近年来,该公司承担了该县“送戏下乡”演出任务,每年演出300场,受益群众约5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