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2日,村民在山西省夏县南大里乡蔬菜智慧产业园管理秧苗。 新华社发(姜桦摄) )。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题:中国更大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新华社记者
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植保无人机穿梭沃野,“土产”通过网络电商和乡村公路畅销全国,绿水青山间的民宿小院“圈粉”四通八达……
这是近年来中国农村的繁忙景象,也是各地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动力,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的生动写照。
坚决守住大规模脱贫的底线; 稳定完善扶贫帮扶政策,增强扶贫济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13日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出重要部署。
2021年2月,中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按现行标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中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农村振兴。
中国同样认识到,广大脱贫地区特别是昔日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够,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必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结合乡村振兴。
社科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指出,要因地制宜建立监测标准年度调整机制,对扶贫监测对象实行精准帮扶。
加强疫情、自然灾害、严重疾病等风险隐患排查,成为各地脱贫工作的新亮点。
据甘肃省医保部门通过防病扶贫返程监测平台发现,平凉市静宁县尹岐村村民杜某医疗费较大。 经乡村振兴部门认定后,去年8月纳入“特困户”范围,报销21.17万元,覆盖医疗费用的81.3%,有效减轻了个人负担。
2022年,全国65.3%的扶贫监测对象已消除扶贫风险,其余全部落实帮扶措施,扶贫监测帮扶机制更加健全,未发生规模脱贫现象。
2022年11月23日,在陕西安康市紫阳县红椿镇七里沟社区电商服务站,自主创业的电商主播直播拿货。 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持续实施扶贫区域特色产业提升行动。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央财政推动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重点支持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
近日,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一贫困户金凤花在蒿田浇水看护。 “在这里打工年收入近一万元。 ”
事实上,近年来,汤阴县着力打造“特产”文章,全县艾草种植面积1.5万亩,形成了一条集艾草种植、加工、销售、艾灸培训、艾产品开发为一体的成熟产业链,为乡村振兴铺下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上精深加工的道路,艾蒿变成了几十种产品,价值翻了好几倍。 ”安阳九头仙艾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累计带领当地5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帮助3000多户脱贫户增加收入。
中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稳步发展,832个脱贫县各县已初步培育出2-3个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
加强振兴农村产业基础上的农业品牌建设,是中央一号文件多年来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许多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部分。
一系列新举措是农业产业的延链、补链、壮链、强链,以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苍溪猕猴桃等为代表的特色品牌不断发展,农民共享增值收益。
新年伊始,各地各部门组织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在促进邻里就业方面双向发力,切实提高行车保障水平。
四川省与浙江省、福建省、甘肃省、重庆省人才社会部门签订《省际劳务协作框架协议》,促进劳动力跨省流动,加强重点人群就业支持。
江西鹰潭建设了“农民工地图”和50万农村劳动力数据库,实现了“单位找人”。 重庆将借助“就业数字大脑”,向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群智能匹配推送就业岗位。
2022年,全国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达到3278万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42元,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
2022年11月24日,在湖北西部山区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一条乡村公路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 新华社发(宋文摄)。
脱贫攻坚完成,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 中国继续推进农村建设工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基本实现了村庄通电、固化通道、公交、光纤、4G网络。
“道路硬化了,方便了。 很多客人来买鸡蛋,日子越来越好了。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狮石村高山土鸡养殖户程保富说。
据狮村驻村第一书记曹健介绍,村里已经拆除了100多个厕所,修建了多条道路和停车场。 “今年新建2座观景台和1座旅游厕所,进一步利用绿水青山资源,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乡村宜居宜业,各种因素不断集聚,目前全国返乡创业创新者达1120万人,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更加坚实的人才基础。
中国各地各部门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措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农民富裕富裕。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表示,今年将从保护底线、促进发展两个方面加强部署和落实,加快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步伐,让脱贫群众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记者马快、张文静、刘金辉、徐欣涛、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