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综合改革进入了向中西部正式推进的新阶段。 考生和家长最关注的,仍然离不开“考试怎么考”“成绩怎么算”“高校怎么招”等重要问题。
怎么参加考试
选考科目实行“3+1+2”模式
根据公布的实施方案,8省市的方案为“3+1+2”模式:
“3”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须参加考试;“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历史科目中选修一科;“2”为了选修课,考生可以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门课中选修2门。 此外,外语考试时间和次数安排8省市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河北、辽宁、福建、湖北、湖南、重庆等6省市每6月组织一次外语听力和笔试,条件成熟后开展外语一年两次考试。 江苏省、广东省6月组织了一次外语笔试,听说外语在平时考试的基础上进行机器考试。
为什么要采用“3+1+2”模式?将物理和历史作为首选科目,是如何考量的?
专家认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物理是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或历史科目是大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或人文社科类专业以及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因此,将这两门课作为优先课有利于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于涵:“3 1 2”模式没有给考生在6个科目中完全自由选择,但可以在物理和历史2个科目,以及其他4个科目中有条件选择,且后者的4选2文理完全相通,可以选择较改革前文理综合或理科综合两者相结合的选择性有了很大提高,符合8个省市的实际情况,同时选修课只能选2选1的物理和历史,但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考试中,物理和历史是必修课,学生符合高中基本教育要求。 成绩怎么计算
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从2021年开始,8省市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参考统一高考和高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
另外,从2021年开始,8个省市的新高考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科目和学业水平考试选拔科目成绩构成,满分为750分。 其中,统一高考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采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各科目满分150分。 选考科目中,物理或历史采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各科满分100分; 考生将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自主选择的两门课分级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
根据实施方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 录取成绩选择将学生毕业、与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考试成绩计入普通高中统一考试招生录取考生的总成绩中。 8个省市都计划在6月份统一高考期间统一组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择性考试,确定每次考试。 考试选择省与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组织阅卷、统一公布成绩。
再选科目为何实行等级赋分?
例如,考生甲选择思想政治,考生乙选择化学。 两个人都得了80分。 考生甲排在所有思想政治考生的100名,考生乙排在所有化学考生的1000名。 把他们各科的成绩单纯加起来列入高考成绩,既不科学也不公平。 因此,有必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不同科目的原始分进行变换分级,不改变变换后考生选拔科目成绩的排列顺序,解决选拔科目原始分不可比的问题。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于涵:这次应该说是8个省的分期方案,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对此类因地制宜做出了设计安排。 各省的分拨方案要结合本省考生分布、教育情况和实际考试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辽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分级评分主要基于学生选课不同、分题难度不同、分科原始成绩不可比性的原因,是从教育考试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进行的。 高中怎么招
录取实施“两依据,一参考”
此次8个省市公布的实施方案为,大学采用“两依据、一参考”模式实施,并在即不仅依据三门统一高考学科科目成绩和三门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成绩,还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从单纯“看分”走向也要“看人”。
根据实施方案,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 采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客观记录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对各项进行评价。 高校通过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成长电子文件。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记录个人日常活动情况根据各省市教育厅的统一要求,每学期期末整理选定有代表性的记录材料并编制评估记录表; 高中毕业时,根据评价系统原始记录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资料,生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学业成绩、学分、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等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有关单位统一引进。
8个省市在实施方案中表示,高校安排招生计划时,将分为物理和历史两大类分别编制。 录取时,将按照选择物理的考生和选择历史的考生两个序列进行录取。 河北、辽宁、重庆等省市考生报名采用“专科(类)院校”模式。 实行某高校一个招生专业)类为一个志愿、平行志愿、建档录取的模式。
那么,报志愿为啥要采取“专业(类)+院校”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表示,过去的培养模式,很多高中生沉迷于学习,习惯于只追求成绩,对高中学科、专业的内涵缺乏了解,对报考要求和规则缺乏了解,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专业意向缺乏挖掘和培养新的高考模式,要把学校赶出初中阶段,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着手进行职业生涯引导的工作。
引导高校育人方式变革,选修课授课
入学考试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高考综合改革是教育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必然会对现行高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今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此次8个省市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对如何选修课做出了明确安排。 (新高考是指实行选修课、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选择,班级概念相对淡化。 )例如,学校不得挤占其他非选修课的课时,以增加选修课的课时。 探索与选修课分级教学相适应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等。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8个省市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集中体现了一个特点。 也就是说,继续保持高考改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选择、科学选拔人才、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特长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此外,专家还指出,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实施新方案的8个省份也需考虑相关配套措施。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比如在加强省级统筹力度方面,政府各部门要有协调推进的机制,特别是要加大高校教育投入,解决高校大班额问题和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保证这方面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配置要加强教与考联动,结合各地实际,实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统一。 另外,我认为也要注意推进与中高的联系。 高等学校和高中学校、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 要加强合作,包括加强招生和培养联动,共同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如何科学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