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第三个即将消失的沙漠,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

2023-03-13 16:21
来源:网络

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员会网站王雅婧

图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治理后的毛乌素沙地(无人机图)。 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七一勋章”的获奖者中,有一位与沙漠战斗了一辈子的农民。 他名叫石光银,是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定边街十里沙村党总支原书记、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石光银之家位于中国著名的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漠南缘。 毛乌素沙漠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南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东北部。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的总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北京。 但是到了2020年,这片沙漠差点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了。 联合国沙漠化对策机构总干事评价说:“毛沙漠对策的实践,做了让世界向中国致敬的事情。”

美国航天局公布的卫星照片显示,近年来,中国不断变成“绿色”。 很多外国人感叹:“为什么在中国总是会发生奇迹呢?” 如果是石光银的话也许能回答。 “我年轻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治好沙子。 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没有做不到的。”

“沙进人退”是“绿进沙退”“一眼望不到边的是我的树林”

“你不是说黄土高坡吗? 黄土呢? ”在去年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这句经典台词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 在影片中,邓超饰演的乔林带领村民们在沙地上植树造林,种植沙地上的苹果,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富饶的绿洲。 这部电影反映了陕西省榆林市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故事。

开车走在榆林的高速公路上,道路两旁树木林立,绿草如茵。 湿地公园、经济林基地、生态园随处可见,难以想象如今的国家森林城市曾经是不毛之地。 榆林市过去被称为“沙漠之城”。 毛乌素沙漠的一半位于榆林市长城的第一线。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只有0.9%。 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的郭成旺老人回忆说,四五十年前,村子周边都是黄沙,风沙吹来,地里的庄稼都掩埋了。

“沙子在把人赶出去哦。 不治沙,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 ”艰难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不愿向困难低头的治沙人,就是因为他们编织了如今的锦绣榆林。 石光银从小就因为风沙多次搬家,自己的伙伴也葬在沙海里。 1968年,榆林市定边县圩套村小队长石光银带领大家在村子四周种下树苗。 苦战了三年,种下了第一片绿洲! 这让石光银看到了希望。 1984年,在中央治理“五荒地”的号召下,石光银辞去了海子梁乡农场长的“铁饭碗”,举家搬到全乡沙漠面积最大的四大壕村,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股份治沙公司,开始了漫长的治沙过程。 1984年,石光银承包荒沙3000亩; 1994年,他又承包了4.5万亩盐碱地滩的治理; 此后,县上盐化厂茭湖地7.5万亩,国营长城林场荒沙地4.55万亩……几十年来,几十万亩沙漠被石光银和村民一点点染成绿色,他的儿子、孙子也陆续加入治沙队伍。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 三十多年前,陕西姑娘殷玉珍嫁到这里,发现新房周围黄沙漫漫,望不到边际,新房也有一半埋在沙里。 “如果我不种树,就让我把它埋在沙子里。 ”没钱,殷玉珍和丈夫把家里唯一的山羊卖了换树苗,即使十棵里只有一棵活着,也咬紧牙关继续。 这几年,她和丈夫在外面打工,把打工费都买了树苗。 从前的玉珍女儿成为现在的玉珍奶奶,她终于可以自豪地对孙子说。 "站在横梁上,眼前看不到的是我的树林. "

石光银、殷玉珍、牛玉琴、女子治沙连、王有德……在毛乌素沙漠里,有很多人种这样的树。 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说,种树需要时间,坚持做这件事确实不容易。 早期治沙所的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在这里就一辈子了。 不少治沙人士,是二代、三代的绿色接力,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个接一个干起来。

经过治沙人努力,目前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达2360万亩,草地面积1833万亩,人工种草保存面积760万亩,改良草地150多万亩,流沙860万亩全部固定或半固定,沙化土地治理率超过90%。 乌审旗森林面积从1999年的31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576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32.89%和80 %……毛乌素实现了从“入沙退人”到“绿退沙”。

从“种了能倒多少钱”到成活率90%“防沙治沙不能野蛮。 必须用科学技术来支撑”

盛夏时节,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光山色、鸟栖。

护林员吴敬忠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据他说,这个保护区最初是寸草不生的沙地。 风吹沙流,沙丘不断向前流动,威胁着住在周围的人。 为了挡住沙丘的脚步,用铁锹把干草扎进沙子里,每立方米做成正方形的十字网,在周围撒上艾蒿等种子,每三个角种一棵耐旱树种,做成植物草的角。 这些网能捕获水分,减弱风力,提高植物存活率。

草方格,外国人口中的“中国魔方”。 这些1立方米的正方形格子像锁链一样,锁定了流沙前进的步伐。 这是中国人原创的治沙技术,在联合国得到广泛认可。

“在迎风的斜面上画格子设置沙障,8成的树苗是活的。 ”石光银说,最开始治沙的,只是力气和土的使用方法,吃了很多亏。 1985年,他和村民们一起治理狼窝的沙子,一捆树苗钻进了沙窝,几场大风之后,种下了多少倒下了。 1988年,林业工程师教他如何画格子,改变了这种状况。

在石长春看来,“防沙治沙不能蛮干。 科研、科技支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榆林市林草局业务科科长雷自生介绍,近年来,榆林在治沙中探索了不少治沙技术。 例如,根据地区不同,应针对远沙治沙,近沙人工营造针阔草灌溉混交林。 例如,不断优化林木结构,开展樟子松嫁接红松科研项目开展降低枣高表单,枣好果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70%; 发展滴灌节水、无水栽培、杂交育种等适用技术。

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红石峡沙地植物园,绿树葱郁。 令人意外的是,除了干旱地区常见的乔灌木外,还有樟子松、红松、红松等多种针叶树种,其中最大的樟子松高达20米。 植物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松树是从我国大兴安岭等地引进的,旨在扩大树木种类,降低纯林生态风险。

“以前,谁也想象不到我们这里会长松树! ”石光银说,过去他和村民们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属于粗放型造林,有栽培技术。 现在他和村民们进行了低产林改造,种了樟子松等针叶树,现在已经建成了五万多亩,今年打算再种两三千亩。 多年治沙经验让他深深感受到:“新一代人应该通过高科技造林治沙。”

2019年,中科院西安分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挂牌成立。 从“空地种,填坑”,到“随便种树合理种,再引进三松”,再到“乔混立体种,筑绿篱”。 进入新时代,出现了许多高新技术,帮助毛乌素由淡绿色向深绿色前进。

在白芨滩自然保护区,遥感技术已应用于造林项目承接、植被恢复变化监测、沙丘移动监测等,种植植草不再需要工作人员逐个测量面积。

除了毛乌素,先进的技术方案还应用于各地沙漠的治理。 传统的草方格技术现在华丽升级了。 我国自主研制的多功能立体固沙车用机器形成草方格固沙,每天可铺设草方格48亩,效率更高。 另外,还有微创植树法,种一棵树苗只需要10秒钟,成活率高达90%。

如果保护绿水青山的话,金山银山所在的“让‘沙场’成为致富的‘’”

大型无人运输机日前越过毛乌素沙漠,将哈密瓜从陕西运往宁夏。 除了甜瓜,以前寸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漠,现在到处都是宝藏。 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新能源等为中心的沙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玉米、土豆、沙棘、红枣、苹果不仅远销国内,还远销海外。

“西瓜、桃树、梨树、杏树,还有玫瑰,品种在增加。 我家的水果五月到九月都能吃……”殷玉珍现在有了生态园,每年收入几十万元。 本想避免受到沙尘的困扰,但现在不仅停止了沙子,还从沙漠里挖出了金块。

变绿只是个开始,治沙、治土、治碱都是为了治贫。 有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也就出来了。 从防沙治沙到防沙治沙,构建生态循环模型。 按照这一目标,榆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把治理荒沙与开发沙区资源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榆林市榆阳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目前,这里有82家企业,47个项目建成投产,充斥着现代种业和数字农业等新型业态。 示范区总工程师刘王叶介绍,产业园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建立绿色低碳循环长效发展机制,在园内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等技术,实现多业态集聚、产学研结合。 “在我们田里,先种土豆,等土豆收获后再种草。 草可以固沙,也可以作为养殖业的饲料,畜禽粪便还可以作为有机肥用于农田。 ”据刘叶介绍,目前产业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两万元。

“我们的沙地树,不仅坚固沙子,而且干净好用! ’在毛乌素的土地上,树木很难生长,所以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 枣树需水量小,是生态、景观、经济三效合一的作物。 在乌审旗枣基地,1000亩近300万棵优质枣树苗在这里静静地生长。 当地通过“研究所合作社基地农牧民”办学模式,培育优秀枣树,交给农牧民种植,为农户增收致富。

在乌审旗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普通沙柳不仅用于发电,还加工成生物质燃料颗粒、小圆柱体,发热量达到同重量标准煤的60%,带动了周边5000多户牧民的增收。 乌审旗什八台村村民刘二飞过了一个靠卖沙柳,每年增收5000元甚至上万元的好日子。

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三千吨安全饲料加工厂、林业技术培训中心、月牙湖景区……近年来,石光银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经营发展模式,在村里建设了数百个移动大棚,发展了种植、养殖等多个产业。 “治沙也要致富。 下一步,要多引进高科技农业,研究高科技农产品,把乡村振兴和我们的工程结合起来,把“沙窝”打造成大侠致富的“”。 ”。 石光银说。

第三个即将消失的沙漠
举报
关注公众号“多特资源号”
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侵删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