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语数等大课类老师相对容易过剩_教师过剩、高校关停,人口如何影响教育?

2024-01-04 13:26
来源:网络

今天给各位分享语数等大课类老师相对容易过剩_教师过剩、高校关停,人口如何影响教育?,其中也会对大家所疑惑的内容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多特软件站哦,现在开始吧!

语数等大课类老师相对容易过剩_教师过剩、高校关停,人口如何影响教育?

教师过剩、高校关停,人口如何影响教育?

首先感受到人口负增长影响的是学前教育领域。据图所示/来源于视觉中国

预计到2035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将锐减约3000万人。我们团队运用模型预测了2020年至2035年间义务教育学龄人口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短期内缓慢攀升,预计将于2024年达到顶峰,约为1.46亿人,随后将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在2025年至2028年间,每年学生数量将以百万级别的规模递减,而在2028年至2035年间,这个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每年减少三四百万。具体来看,小学学位需求将在2024年达到峰值,相较于2020年增加了约485万人,而初中的学位需求峰值则稍晚,出现在2029年。据此推算,到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规模将比2020年的1.4亿人减少大约3000万人。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预测时采用的总和生育率为1.5,但实际上,2021年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15,实际状况可能比预想更为严峻。

针对《中国新闻周刊》的问题:在校生减少3000万,学校是否会相应缩减数量?

乔锦忠回应称,自2003年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数量一直在逐年递减,预计2020年至2035年间将持续这一趋势,且下降速度将会加快。预测显示,至2035年,全国小学及初中的需求量分别将降至9.28万所和4.79万所,较2020年分别减少5.14万所和0.38万所。可见,人口负增长对小学的影响大于初中,因为小学在规划时密度较高,服务范围较小,故总体基数较大;而初中的覆盖区域相对较大,因此可能存在较多的冗余空间。

中国新闻周刊追问,小学数量在未来12年内是否会至少减半,哪些学校可能首当其冲地关闭或淘汰?

乔锦忠表示,那些人口缩减较为严重的地区的农村小学可能会率先受到影响,这与学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同时,民办小学也可能遭遇大规模关闭,尤其是在民办学校比例较高的地区,一些地方民办学校在校生数量甚至超越了公办学校,这可能反映出当地政府财力较弱,对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然而,义务教育阶段仍应坚持以公办教育为主导,近年来国家已在政策层面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切实履行法定教育职责。

总之,未来教育供需关系必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此引发的两大后果包括:一是学校招生困难,部分学校可能停办;二是随着生源减少,学校将趋向实施小班制教学,班级规模缩小,师生比降低,有助于教师更专注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从而在客观上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国际上其他国家经历过“人口塌陷”的时期,其教育发展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未来的义务教育必定要走上提升教学质量、实行小班化教育的道路。

中国新闻周刊提及,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显现出少子化趋势,从90年代起,日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显著转变,开始倡导“宽松教育”,并将“体验式学习”引入小学。如今中国各教育阶段竞争激烈,随着教育供需关系的改变,是否会借鉴日本的此类教育路径?

乔锦忠指出,中国未来极有可能采取类似措施。学生升学压力将得到缓解,教育节奏也将得以更好地把握,学生们将更加关注知识本身而非单纯的分数和排名,不必深陷各类竞赛的竞争漩涡,这对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还需注意的是,在教育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适时调整办学条件标准至关重要,因为学校所需数量多少不仅与学龄人口规模相关,还受到办学条件标准的影响。例如,目前教育部规定小学班级规模不超过45人,中学不超过50人。未来何时以及如何调整这一标准是个重要议题。个人认为,在学位需求大幅波动的年份,简单的大规模学校建设或撤并并不适宜。政府在处理学校建设和撤并时,应灵活调整办学标准,共同应对学龄人口增减问题。适时调整办学条件标准,如班级规模的调控,能确保学校供给的相对稳定,存在一定冗余,避免造成财政资源浪费。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高峰期的需求,过度新建学校,一旦学龄人口达到峰值后迅速下滑,大量新校便可能变成资源浪费。

至于学校数量减少的同时,师资配置方面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乔锦忠分析道,与在校生数变化趋势相仿,2020年至2035年期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专职教师需求总量将总体下降,按照当前生师比标准,到2035年全国预计将有约150万名小学教师和37万名初中教师出现富余,其中小学教师富余情况更为突出,初中教师则呈现出先短缺后富余的现象。

为应对师资过剩问题,除推行小班化教学、降低生师比之外,未来还需要在稳定中央和省级师范大学招生计划的同时,逐渐减少专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范生招生规模,以维持合理的师资队伍规模和质量。同时,也需要对师资培养体系进行调整,优化师范专业设置,增加音乐、体育、美术、劳动、通用技术、学前教育、托育以及特殊教育等相关学科的招生名额,适当削减文化科目的招生计划。当前,师资供应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主干课程教师相对过剩,而艺术、体育、科学等辅修课程的教师则供不应求。

中国新闻周刊询问,在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学校数量和师资需求总的趋势变化中,城乡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乔锦忠回答称,未来学龄人口虽持续减少,但城市化进程还将继续推进。据预测,学生的城市化率将比人口城市化率高出十几个百分点,意味着部分成人在城市之外生活,但他们的子女可能在城市就读。预计到2031年前后,全国城市的在校生总量将超过乡镇和农村,并自此领先。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后,国内义务教育将总体进入以城市教育为主导的时代,至2035年,城市在校生数量将比乡镇和农村多出接近1000万人。然而,各地进入城市教育主导时代的步伐会有差异,发达省份可能会早于2031年实现转型,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可能会稍晚一些。因此,各地在教育规划和资源配置时应因地制宜,灵活应对。

在这个进程中,农村小学生数量减少最为明显,年均减少67.45万人,预计到2035年相较于2020年减少约1079.18万人。农村小学的需求量也将急剧下降,到2035年所需的学校数量可能仅为2020年的一半左右,仅需3.55万所。未来农村地区将有大量的教育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除了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外,在完成脱贫任务后,建议不再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对于确有必要保留的教学点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在经费投入上应按照高于一般学校办学条件的标准执行,以便更好地保障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但从总体上来说,资源配置应当倾向于城镇。预计未来15年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将不断向城市集中。经过估算,与2020年相比,城区在2026年(高峰年份)需要新增小学4000所,2030年(高峰年份)需要新增初中4000所。城镇地区在教育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方面所需增加额远大于农村地区,预计年均增长555.25亿元。但是,随着全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财政需求持续增长,势必将挤压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人口结构的变化未来必然会对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产生影响。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大趋势,调整措施不宜滞后。城市化率将成为一个极为关键的参考指标。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之前,将教育资源优先投向城区是更为高效的选择,也能更好地保障大多数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未来的高等教育领域也将受到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在日本这样私立高校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受少子化冲击,众多大学面临招生不足及运营困难等问题,进而促使一些大学展开恶性竞争,争相降低招生门槛,以至于日本大学内部形成了“过于弹性化的招生机制”,并导致一流大学学生的学术能力严重退化。与中国不同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公立为主,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源危机向高等教育蔓延,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乔锦忠认为,如同日本的情形,随着中国少子化现象日益加剧,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将缩减,部分教学质量低下、缺乏特色的高等院校将面临合并、转型甚至关闭的命运,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将会减少,学校的规模将变小,类似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这样的巨型大学恐怕难以再现。同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进一步提高。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以公立大学为主体,顶尖教育资源始终稀缺,但未来大学间的竞争将愈发激烈,预计“双一流”建设高校之间的竞争尤为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数等大课类老师相对容易过剩_教师过剩、高校关停,人口如何影响教育?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小伙伴了解情况!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news.y866.cn)。

举报
关注公众号“多特资源号”
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侵删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