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股一季度的“财报周”吸引了大量关注,众多美股上市公司纷纷发布财报。在此背景下,区块链数据分析公司 Token Terminal 在其官方推特分享了几张“公链财报”数据图表,引发了加密社区热议。这些图表揭示了ETH、Solana、Base等Layer 1和Layer 2公链的财务状况,但同时也引来了一个问题:公链财报这一概念是否合理?
在加密行业尚处于商业模式探索阶段,依赖代币发行为主要变现手段之时,“财报”的概念似乎与之相距甚远。市场上通常以活跃地址数量、TVL和市值等指标来衡量项目的透明度和健康度。而在加密市场中,传统财报逻辑是否适用、应衡量协议还是团队、应选用哪些统计指标等问题,使得区块链业务在对比传统商业模式时显得尤为独特。对此,业内常有“既要Mass Adoption(大规模采纳),又要警惕庞氏游戏”的双重认知。
不过,我们认为“财报”概念在加密行业中仍有其适用性。虽然具体指标和呈现逻辑可能存在差异,但公链(特别是通用型公链如以太坊、Solana)本质上也需要自我造血能力,否则就可能沦为真正的庞氏骗局。
对于一条链而言,“有造血能力”意味着它需要创造营收来支付维护网络的验证者,不仅要发放代币激励,更要确保发放的代币具有长期价值支撑。如同股市中的强营收意味着更强的回购实力和股价预期,公链亦然。
针对一季度各通用型公链的创收表现,我们选取了以太坊、Solana及Avalanche三个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今年一季度,以太坊凭借11.7亿美元的营收成为加密世界营收最强的通用型公链,实现3.69亿美元净利。合并(Merge)之后,以太坊转向PoS,降低了运营成本,实现了收支平衡。然而,营收能力相较于上一轮牛市略有下滑,但总体仍可维持基本平衡。
Solana一季度整体亏损7.97亿美元,营收虽有显著增长,但运营成本飙升,尤其在矿工费用方面的支出高昂。尽管Solana生态内的日活跃地址和合约部署者数量有所增长,但高额补贴驱动的增长模式若失去资本支持,很可能会迅速消退,同时其费用机制也需要改进。
Avalanche一季度几乎无营收且面临高昂运营成本,生态应用缺乏吸引力导致用户和开发者流失。其现状反映出EVM公链乃至主张新语言和叙事的公链在用户基数增长缓慢、区块空间供过于求的存量市场竞争中的困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L2解决方案,比如Arbitrum、Base和Blast等,在一季度均实现盈利,展现出良好的盈利能力,显示出L2赛道相对于L1的更大确定性和更低风险。
总的来说,公链财报概念虽与加密行业特性存在一定冲突,但在实际运用中已显现出一定价值。同时,公链与L2在盈利模式和生态发展上各有优劣,启示我们在评估区块链项目时,需综合考量多个维度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