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啸是怎么做到的_对话《舞蹈风暴》制片人洪啸是非常多小伙伴都想了解的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洪啸是怎么做到的_对话《舞蹈风暴》制片人洪啸相关信息,欢迎大家的分享收藏哟!
《舞蹈风暴》第二季已播放过半,其收视率屡次荣登同一时段节目的榜首位置。这标志着继《声入人心》第一季取得成功之后,湖南卫视再次在小众艺术领域展开探索。该节目的首季在豆瓣评分高达9.2,而第二季更是再攀新高,目前稳定在9.4分。节目中汇聚了一批已在舞蹈行业内取得显著成就的一流青年舞者,让他们同台竞技,展示不同舞蹈类型的交融与碰撞。据节目制片人洪啸所述,当前正是舞者群体积累深厚、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
垂直类综艺节目近年来逐渐受到各大制作平台的关注和投入,然而小众文化的艺术门槛使得兼顾艺术与流行表现变得颇具挑战性。即便如《声入人心》与《舞蹈风暴》此类赢得好评的节目也面临着“突围不易”的困境。洪啸表示:“制作节目时,必须有所坚持,不能贪心两者都想得到,否则最终可能会两手空空。”
《人物周刊》与洪啸的对话:为何会选择制作以舞蹈为主题的垂直类综艺呢?
洪啸回应称,《舞蹈风暴》之前,市场上已有四年左右未曾出现过如此纯粹的舞蹈类文化节目。在此之前,诸如《中国好舞蹈》《舞林争霸》和《舞动奇迹》等舞蹈节目都已成为过去式。湖南卫视在《声入人心》取得巨大成功后,在小众题材领域看到了新的机遇。如今,市场日益细化并走向垂直发展,加之洪啸曾参与制作《舞动奇迹》的经验,促使他们决定在此领域进行新的尝试,希望通过节目展现顶尖年轻舞者们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如今,话剧、音乐剧相继走红,《声入人心》之后的相关人物亦备受瞩目。作为从事小众艺术工作的舞蹈演员群体同样期待能有更多的渠道让公众走进剧院,欣赏舞剧和舞蹈艺术。洪啸认为,当下正是舞者群体厚积薄发的重要时机。
对于舞者的选拔标准,洪啸列举了几点:首先,除非舞者知名度非常高,否则节目更倾向于年轻舞者,这里的“年轻”相对于其他选秀节目指的是约30岁左右;其次,舞者应具备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因此选拔范围主要集中在专业院校、专业院团以及海外归来的优秀舞者之中;再次,舞者需对舞蹈及舞蹈理念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最后,舞者本人的性格或外貌应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以迎合观众口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节目组是在遵循艺术家的标准进行舞者选拔,因此耗费了大量的资源。
《舞蹈风暴》第一季结束后,筹备第二季的过程异常艰难。然而由于疫情影响,许多舞者的演出机会减少,例如黎星、陈镇威等人原计划出国演出,谭元元也一直在国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有了更多时间观看节目,并最终决定加入第二季。
第一季启动之初,有些舞者对于参与节目犹豫不决,担心节目会沦为单纯的综艺节目,从而使舞蹈艺术失色。洪啸团队凭借八年制作《歌手》的经验向舞者们保证,他们会坚持节目定位,不做负面或低俗的内容,而是致力于打造舞台上的艺术品。整个舞者选拔过程历时11个月,直到第一季节目播出后,舞者们才明白节目的真正意图,第二季也因此吸引了众多舞者踊跃报名。
至于《歌手》制作经验对《舞蹈风暴》有何助益,洪啸指出,《歌手》中有竞争排名、淘汰替换等形式,吸引着观众关注,但不可依赖这些元素去做损害节目品质的事。在制作《舞蹈风暴》的过程中,他们坚决贯彻这一原则,注重舞蹈本身的比拼和对抗,而非靠其他浮华元素取胜。
然而,《舞蹈风暴》的工作难度远高于《歌手》。在后者步入第八年之际,虽然有变化,但总体仍在原有框架内。相比之下,舞蹈节目涉及从创意构思到舞蹈服饰设计、舞蹈动作设计、排练修改、灯光调试、镜头配合等多个环节,与一人独唱的歌手节目差异显著。
在《歌手》中,顶级乐手和乐队通常仅需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排练,但在舞蹈节目中,多加一次排练往往能使舞台效果发生质变,充分体现了“十年磨一剑”的道理。节目中的舞者从创意构思到正式录制通常仅有10天时间,这对舞蹈创作规律构成了严峻挑战。一般来说,一个精品舞蹈作品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打磨和完善,但由于节目性质所限,舞者们只能在有限时间内反复排练三四次,每次半小时至45分钟左右。许多舞者在初次排练时,舞蹈尚未完全成型,到了最后一次排练,舞蹈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全得益于舞者们卓越的能力、精湛的技艺以及优秀的编舞家共同的努力。
对于如何让舞蹈更好地展示舞者技能并吸引更多观众,《舞蹈风暴》节目组聘请了顶级编舞老师协助舞者实现他们的创意,有些舞者更倾向于与某位熟悉自己身体特点的编舞师合作,节目组也会尽力满足这一需求。此外,节目组还会在灯光设计、舞台布置等方面精益求精,根据舞者的动作和作品内涵不断微调。在镜头捕捉和拍摄方面,既要汲取编导的意见,也要融入自身电视制作经验,综合各方因素确保节目质量。
针对每位选手舞蹈展示的时间限制(通常在两分钟以内),洪啸解释道,电视节目与剧场表演存在差异,容易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因素较多,过长的表演可能导致观众流失。此外,节目组并非将舞者原有的长时间作品简单压缩或裁剪成两分钟,而是设定舞者需创作两分钟内的舞蹈作品,以此来契合电视传播的需求。舞者会在这些作品中摒弃过多铺垫,集中展示精彩之处,同时也顺应了电视受众的心理需求。
关于舞者的评判标准,《舞蹈风暴》因涵盖多种舞蹈类型,评判难度较大。节目组采用了“风暴时刻”这一独特手法,借助现场布设的140台摄影机,实现360度实时监控和时空凝结技术,以便于全方位展示舞蹈细节,并在难以评判时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尽管舞种各异,评判标准仍可围绕动作完成度、舞者魅力展现程度以及作品要求等因素,在同一评价体系中进行对比分析。
作为垂直类节目,《舞蹈风暴》的确存在一定门槛。洪啸坦承,喜爱舞蹈的观众虽不在少数,但也无法覆盖所有年龄段和受众群体,因而节目并不具备通吃全市场的潜力。然而,正如舞者追求舞蹈技艺的极致一样,《舞蹈风暴》的初衷亦在于此——尽其所能吸引观众关注,期望节目能在口碑、影响力和行业推动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在导演和主创团队看来,收视率并非唯一评价标准。
历经至今,《舞蹈风暴》已达到洪啸先前设定的目标。不仅收视率良好,口碑也不错,且在舞蹈界内外均得到了广泛认可,参赛舞者参与的舞剧门票供不应求,一些开设的基础培训课程也广受欢迎。
节目中,《舞蹈风暴》还努力推广中国传统舞蹈。调查发现,如今孩子们更热衷于学习街舞,其次是国际标准舞,而相对辛苦的中国舞、民族舞则较少有人问津,关注度逐年下滑。对此,《舞蹈风暴》主动出击,比如在街舞项目上侧重选择团体参赛,在舞种介绍、剪辑和内容安排上明确告知观众中国舞的特点。“风暴鉴证官”之一的沈培艺老师(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主任,精通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的观点也被节目中重点突出。
关于舞蹈审美的门槛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平衡,洪啸提出了三点解决方案:一是“风暴时刻”让观众能够直观感受舞者的技巧水平;二是选择接近现代流行音乐作为配乐;三是选择观众共情性强的舞蹈题材和内容,如现代情感、中国传统故事以及经典影视片段,从而降低观赏门槛。
洪啸强调,舞蹈虽属高雅艺术,却并不意味着高冷或优越,现代社会赋予了公众丰富的选择权。节目组并不希望建立一个所有人都喜爱的节目,但期望热爱舞蹈的人能真心喜欢。
有观点认为,“风暴时刻”过分突显舞者的技巧完成度,过于强调身体符号,削弱了舞蹈的整体美感。对此洪啸回应称,观众可能只看到舞者展示技巧的一面,但忽略了更多的精彩之处。如去年胡沈员的“风暴时刻”后期并无太多难度动作,今年后期阶段的“风暴时刻”亦少见高难度技巧展示。初期舞者们可能倾向于炫技,但随着节目深入,舞蹈动作已趋于饱和,舞者们会自发寻找创新,将自己的标签融入“风暴时刻”。
谈及“风暴时刻”创意的来源,洪啸透露其实这项技术早已存在,但在其他节目中更适合应用于运动类节目。经过深思熟虑,他认为这项技术非常适合舞蹈类节目,因此将其引入《舞蹈风暴》。
对于未来,《舞蹈风暴》尚需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洪啸表示,节目尚未完全突破圈层限制,但这也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为了保持节目纯正性,不能过度炒作;另一方面,适度炒作有助于拓宽观众群,但这又与节目定位产生冲突。然而,洪啸坚信制作节目应当有所坚守,不可二者兼得,否则很可能两手空空。
关于洪啸是怎么做到的_对话《舞蹈风暴》制片人洪啸的内容小编就阐述到这里了,希望本篇的信息能够解答大家目前的疑问,想要更多最新的内容记得关注多特软件站哟!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news.y866.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