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低调的给“盒子们”又下了一剂猛药。
北京时间11月15日,OTT电视盒市场炸开了锅,多家平台对外发布公告,称近期将对旗下产品提供系统升级,强制检查和屏蔽用户本机上的违规第三方应用和内容。
对于违规这个词的解释,厂商们在致用户信中都提到了关键的一点,“所有品牌和第三方应用均需要配合广电总局做纯净认证”,这个解释一针见血的说明了广电总局的目标——干掉电视盒子中非法应用,不是干掉电视盒子。
盒子们挨的这一刀并不冤
广电开封,盒子开疯,但这事早有征兆。
电视盒子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市场和用户的认可,海量的内容是关键中的关键,但恰恰也是这些内容,把盒子推上了风口浪尖,随之而来的版权和监管成了避不开的话题。
广电对未授权的非法应用和内容发出通牒,是对电视盒子的釜底抽薪,确实会让盒子们疯狂,但这件事并非没有先兆,如果要找,2014年4月份视频网站接到通知并纷纷下架未受监管的美剧便是。另外,去年9月份,广电总局要求所有视频网站下架TV端视频APP,否则取消互联网视听牌照。消息一出,各大互联网视频商纷纷表示坚决拥护广电总局监管,下架电视端视频APP,正在蓬勃发展的电视盒子产业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为了应对这种监管,不至于让产品变砖,不少厂商也想方设法避开监管,包括刷非官方的ROM,利用USB接口安装应用,内嵌浏览器观看视频,推送一些聚合应用躲避监管,这些打擦边球的举措终究没能逃过广电的双眼,这些方法陆陆续续被堵死。
所以,盒子厂商们能提供的就是:用户只能打开那些通过认证的“纯净应用”,一旦盒子厂商们不按照规则来,那就是真正的选择自断后路。
不过,尽管政策监管是悬在盒子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从很多层面来说,盒子面临更大的危机可能是产品本身,现在很多厂商对于电视盒子的兴趣越来越小,为什么?因为盒子这一客厅互联网化的先驱产品,正变得越来越鸡肋。
电视盒子生来就带着尴尬
电视盒子走俏,内容是一方面,产品形态和定位也是另一方面,决定其命运的则是定位。
“卫星电视锅”,IPTV,数字电视,不同类型的产品都伴随着机顶盒而存在,电视盒子们以这种方式出现,容易被用户接受,也容易安装使用;基础设施方面,宽带建设的提速和覆盖范围扩大使得盒子和内容的连接有了保障;内容方面,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量数字内容的出现解决了源的问题。
相比这些,盒子的出现,最重要的是扮演连接传统电视和智能电视中介的角色,或者说传统电视的智能化改造方案,但归根结底,电视盒子也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方案,当智能电视时代的大幕开始拉开的时候,电视盒子就不得不面临着“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
盒子的尴尬从使用体验上就可见一斑,盒子必须在传统电视开机之后,通过HDMI信号口的转换才能使用,当用户想要换回电视台的时候,还得信号切换回来,糟糕的是这期间还要交替使用遥控器。要知道客厅中老人、小孩居多,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使用方式未免太过复杂。
作为临时性方案,电视盒子还面临着随时可以被丢弃的问题——价格太便宜,一台电视可以有5-6年甚至更长的生命周期,但一台盒子不会有这么久,即便是产品品质好到不会坏,它也会被快速迭代的产品所淘汰,因为入手的成本太低,而电视能提供的体验却更多。
电视杀的太凶,盒子面临没饭吃
电视盒子的生存空间很有限,大致维持在从传统电视到智能电视过渡的这个时间段,而这个时间段正在逐渐的消失。
根据奥维云网发布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智能电视累计保有量达8680万台,激活量高达82%,与之相对的是OTT电视盒子的保有量为5210万台。奥尔云网发布的监测数据还显示,9月份盒子零售量为49.8万台,环比下降16.7%,同时均价也出现了连续4个月环比增长以来的首个下降趋势。
智能电视的渗透率逐步在提升,电视盒子的保有量却在环比下降,而催化这个趋势加速发展的,是智能电视市场的厮杀。从产品形态上讲,盒子的形态太单一,只能提供互联网视频内容,而一旦这个源头被掐死,其本身就变得很鸡肋。而智能电视至少还能玩一玩体感操作、游戏、智能家居方面的概念。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暨彩电行业研究会上发布的第一季度彩电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彩电零售市场国产品牌的零售量份额为87.7%,日系和韩系品牌份额分别为6.9%和5.4%,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品牌电视正在一步步的抢占传统品牌的市场份额,这类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刷新电视的价格门槛。
从最新的双11购物季的情况来看,50英寸的智能电视的零售价格以及杀到了2500元以内,40英寸的智能电视也已经杀到了2000元内,电视盒子有可能在下一波彩电换机浪潮中,被智能电视的价格战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