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成立十周年
导语:美国科技博客Mashable撰稿人托德·威瑟曼(Todd Wasserman)上周六撰文,回顾了维基百科成立十年的发展,并对该网站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百科全书的漫长历史中,维基百科只是一个新秀。事实上,百科全书已经以种种状态存在了2000年之久。作为最早的百科全书,老普林尼的《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至今仍存。
我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当然是查维基百科。内容属实吗?也许。
在维基百科创办10年后的今天,已经很难想象它创办前的情形。小时候,我家里有好几本满是灰尘的百科全书。这些书当时起码也得有10年了。如果要查恐龙之类的资料还可以,但是如果要了解刚果现任总统是谁这样的信息,恐怕就不容易了。但是尽管这些老百科全书的限制很明显,其权威性还是胜过维基百科。
与很多人一样,我也得做一些取舍。我可不想回到全是印刷品的时代。如果2001年时有人告诉我,过不了几天,就会出现一种综合性的免费在线百科全书,我肯定不信。为什么有人会这么做?到底如何实现?#p#副标题#e#
起源
但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两个自由主义哲学家艾茵·兰德(Ayn Rand)的拥护者,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和拉里·桑格(Larry Sanger),于2001年1月创办了维基百科。这要源于桑格发表的一篇题为《让我们做个维基》(Let’s Make a Wiki)的文章,这原本是桑格和威尔士的另外一个名为Nupedia的项目中的一项功能。桑格在文章中解释道,“维基”源于波利尼西亚语 “wikiwiki”,原意是“快”。“它的意思是,可以非常开放、非常公开地编辑的一系列网页。”桑格在文中写道。
一项功能最终的规模往往超出其初衷。最初反对维基的威尔士现在却成了这一理念的坚定支持者,而2002年便疏远该项目的桑格现在却指责威尔士攫取了这一项目的荣誉。威尔士尚未对此置评。但在介绍维基百科创立过程的文章中,桑格也被称作是该项目的联合创始人。
源于对开源思想的信仰,维基百科的贡献者开始创作大量的词条(该网站称现有词条已经达到1700万个),而且开始出现在谷歌搜索中,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该网站的增长和声誉。与此同时,围绕维基百科还发展起来了一个亚文化群,他们通过自愿的方式努力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并剔除恶意破坏的行为。《大西洋月刊》 2006年发表的一篇有关维基百科的文章指出:“IBM的一项研究显示,尽管恶意破坏的行为的确存在(尤其是在‘George W. Bush’这样的著名词条中),但大量警惕性颇高的维基百科社区成员通常都会在这种行为发生后立刻出面阻止。”
互联网上的“真相”
这一切都让维基百科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来源,但是也不能光看表面。维基百科最好的作用是介绍某一主题。由于文章通常都引自其他来源,因此读者可以进一步调查内容是否真实。尽管如此,维基百科还是很快遭到了内容不实的批评,例如,美国讽刺新闻网站The Onion就刊登了一篇名为《维基百科庆祝美国独立750周年》的文章。
尽管这种批评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维基百科仍然可以对网络流言进行澄清。毕竟,要在网上找到“真相”多少得靠点运气。事实或许不会改变,但是却要受制于很多因素,因此很难获得客观真相。
正因如此,维基百科的理念更应当得到赞扬,尽管多少有些不切实际。虽然威尔士可以通过在网站上出售广告赚钱,但他却决定以非盈利慈善组织的形式来运营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但是必须要有人为服务器和50名全职员工买单,这也是威尔士在维基百科上大打广告,寻求捐助的原因。该网站最终获得了1600万美元捐款。
未来
维基百科能否再运营10年?正如《经济学人》最近指出的那样,维基百科的英文贡献者从2007年3月的5.4万下滑到2010年9月的3.5万,维基百科有可能会成为其自身成功的牺牲者。随着网站内容的日渐丰富,需要撰写的词条会越来越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维基百科有一天真的消失的话,会令人难以置信。毕竟,我们要到哪里去证实这一消息呢?#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