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平台模型(原题《百度森林》)
百度的未来需要由一棵参天大树转变成一片森林的成长土壤。从业务到企业价值观体系的重构,将是百度下一个5年最大的考验。
从北京西二旗地铁口出来,迎面就能看到矗立的百度“搜索框”大厦。大厦数百平方米的大厅算不上豪华,宽敞而安静。里面最引人瞩目的是墙上那个硕大的液晶屏,其上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出现一张巨大的中国地图,上面标注了各省市的区域,红光此起彼伏地不断闪烁——每一次闪烁,就代表这个区域有新的网民访问了百度网站。它让你意识到,此处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的所在地,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路由器”。
这家走过11个年头、市值不久前一度超过500亿美元的公司,在2009年年末忽然携巨大体量开始了第2次加速成长。从外界看,狂奔的百度给人的感觉活跃又神秘,在baidu.com搜索框后面每天仿佛都藏着无数的秘密。
的确,百度在过去的5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家当年的新锐企业已经成为市值最高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搜索市场几乎“无敌手”。但是,让百度自己也难以理解的是,在外界的感受上,百度却越来越成为被非议的焦点。这家有着典型工程师文化的企业正在因为一系列事件而被外界“邪恶化”,其内部的自我认知与外界的评价,开始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不可阻止地狂奔。
今天的百度是处在整个成长周期的顶点?还是下一个成长周期起点?业界的观点如今也高度疏离。但有一点已经是明摆着的——在中国互联网巨头们的平台化竞争时代,在移动互联网对桌面互联网不可避免的格局重构过程中,百度正在面对从业务到企业价值观体系的巨大变革。
加速成长的秘密
2011年3月24日,百度股价报收于132.58美元,市值达到460.7亿美元,超过连续5年排名中国互联网第一名的腾讯。到4月末,百度股价更是一度超过150美元,市值冲高至520亿美元以上。
市值背后是连续一年多实际收入与盈利的高速成长。2011年第1季度,百度又交出一份漂亮的财报,其快速成长还远未看到停止的迹象。百度2009年的全年收入44.48亿元,到了2010年,收入升至79.15亿元,同比增加78.0%。
营收以这样快的速度增长,对百度这种规模的公司来说是非常惊人的,而其增长的核心动力首先是“大势”。
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互联网最重要的中心节点,互联网10多年的信息爆炸,让“搜索”成为了权力的核心。中国4.77亿网民每天产生近百亿的流量,而其中数十亿都在百度搜索引擎和相关平台上流转。百度在几千万页面中,对这数十亿流量进行匹配,这不仅仅是一个天文数字般的计算量,更让百度自然演变成一个无比庞大的系统。
百度的商业价值实现,在于用户从百度搜索框和百度联盟网站进入百度平台,再由百度平台通往企业。在整个系统中,百度价值链牵引和推动着三方势力:百度联盟(百度搜索广告所植入的网站),其自身商业变现能力不强,将流量导入百度,百度将收益回馈给他们;百度的客户,百度将有商业需求的用户与其对接,他们进行价值转化,并将价值回馈给百度;SEM(搜索引擎营销),服务百度的上下游,帮助他们与百度对接,提升百度整个平台的运转价值。
这就是百度生态系统的基础模型——以搜索为核心,在互联网中,三方势力互相促进、不停运转和成长。
因此,当百度在整个系统的基础层进行大幅优化,让价值链的运转更有效率时,整个系统的价值就会在循环中不停放大。更多客户得到销售线索提升收入,带动了对SEM更大的需求,并由此带动百度联盟的快速成长。
在百度高级副总裁沈皓瑜看来,百度过去1年多来加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凤巢系统的上线极大解放了搜索引擎潜在的生产力”。他认为,百度未来几季度的成长仍然会很高,凤巢的潜力仍在持续发挥,推动业务较高成长,搜索引擎的生产力还在释放过程之中。
在这个大势之中,百度做的努力是在技术上投入重兵,来扫除浪潮滚滚前进的各种障碍。比如,如何让用户在浏览一个网页时,在看到网页旁边的百度广告时能够点击进去并完成购买?这就必须让广告与当前网页的内容有着非常强的匹配,而对用户的浏览行为也要进行深入分析。百度称其为“上下文广告”,这个团队在短短两年时间扩充了3倍有余。
客观来看,百度过去几年的高速成长当然也有谷歌退出中国这样的“运气”,但其成长的两大主因,首先是中文互联网仍然在持续成长,信息总量和复杂性都在不断提高,使得搜索引擎的重要性也在提高。而第二点则是百度自身在持续领悟搜索引擎生态系统构建、以及挖掘搜索引擎潜力的过程中,收获了越来越大的商业价值。
如果,整个互联网世界一直按照现在的轨迹运转下去,百度绝对会成为中国互联网最重要的公司。它只需要牢牢把控搜索引擎,就能不断成长。
可是,世界正在发生质变。#p#副标题#e#
从2010年开始,这样的变化已经如此明显地到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它定义为一个属于互联网的“大时代”。在2010年Web 2.0峰会上,所有人都在谈论移动互联网,“网络女皇”、前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玛丽·米克(Mary Meeker)发布报告称,移动互联网当下的发展速度是1994年网景公司诞生时传统互联网速度的8倍。2009年,仅苹果iTunes的移动应用下载量就达到了30亿次,更惊人的是,这一数据在2010年激增2.7倍,达到82亿次。
从表面上看,这构成了对百度的前两个挑战——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以及由此引发的通过应用来访问互联网的使用习惯。自移动互联网所诞生的基于App的人机交互模式,正在一个新的世界取代基于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模式。
与此同时,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及Twitter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兴起,让互联网上的信息重新基于人、而非话题或分类来组织。当基于人际关系的实时资讯、电子商务和营销逐渐兴起时,人们很大程度上的需求将由此满足。虽然“百度知道”、“百度贴吧”等产品也包含社交元素,但它们目前的信息组织形式仍然是基于话题而非关系。与专业经营人际关系的平台相比,社交目前看来仍是百度的弱项。这是它未来所面临的第3个挑战。
最后的挑战则来自中国互联网已有的开放平台。用户正在因为技术和产品的进步而变得越来越挑剔,他们会自然流向对自己的各种需求满足更好的入口。传统的搜索入口如果切分成网页搜索、图片搜索、应用搜索、音乐搜索等各种垂直需求,它们的很大一部分可以用非搜索的方式解决——比如豆瓣电台,以用户行为分析出发来调整推荐歌曲;比如苹果App Store,让软件的寻找变成了媒介、推荐和目录的混合体。
对百度而言,当下加速成长所涵盖的一切,只是对搜索引擎挖掘与强化的“量变”。当互联网世界的深层变化开始变化时,这些仍不足以赋予百度一个更大的未来。
平台化
4月12日,在2011年百度联盟峰会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阐述了他对应用与平台的观点:
“浏览器作为平台的时候,成就了雅虎这样的应用,后来雅虎等应用成为平台,浏览器就不再重要。雅虎早期觉得搜索引擎不重要,因为它认为门户作为一个媒体,最重要的是品牌你可以用任何搜索引擎来服务,打上雅虎的标签就可以了。可搜索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平台。”李彦宏说,“所以,应用为王。你的应用早期可能非常简单,但当它有能力聚合足够多的用户,变得越来越重要时,它就将成为新的平台。”
在李彦宏眼中,从操作系统到浏览器,从浏览器到门户,再由门户到搜索引擎,用户的重心逐渐向上迁移,而这也使得昔日的应用在今天成为平台。
由此再往前看,那搜索引擎平台有能力孵化出什么?
从2009年开始,百度以惊人的速度开始进行平台化布局——在传统搜索平台上,百度正在迅速孵化出一系列的平台产品。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无疑就是百度开放平台。早在2007年前后,百度就开始秘密启动“阿拉丁”计划,它的初衷是通过为网站提供接口,让独特信息数据的拥有者能主动向百度提交数据,解决搜索引擎无法抓取和检索“暗网”信息的问题。到2009年4月,这一计划以“搜索开放平台”的外貌问世,百度2000名核心工程师中超过1000名投入其研发,可见百度对其的重视。但回头去看,“阿拉丁”的主要能力还只是辐射到了互联网网站。
在去年4月的联盟峰会上,蔡文胜曾经拿着iPhone对百度高管说:“现在App的发展你们要关注,以后手机上都是App的世界了,谁还用搜索呢?”
2010年9月2日,李彦宏在“百度世界”上宣布百度应用开放平台诞生。有迹象表明,这一产品在2010年年初才开始立项研究,整个开发周期到上线只有短短数月。同时,“搜索开放平台”有了新名字——百度数据开放平台。这意味着百度观念的转变:除了网站之外,互联网应用也纳入了新的大搜索平台框架,数据平台也不再等同于搜索平台。
2011年4月27日,百度Web App开发者大会举行,到场的除了百度副总裁王梦秋之外,以Zynga为代表的大量应用开发商也出现在其中。
至此,百度开放平台的框架终于完整呈现出来。其中,百度应用开放平台将与基于Web的应用进行对接,如在线计算器、键盘钢琴、小游戏等;百度数据开放平台则对接各类网站,除了消除“暗网”之外,更能让资源直接展示,比如新浪邮箱直接登陆、开心网直接登陆等等。甚至到最后,数据的整合与呈现接近于应用的表现形态,已经很难分辨彼此——这使得百度开放平台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标准,并向着统一的形式靠拢。
这个平台以百度搜索框为入口,搜索结果页为呈现位置,具有大流量、精准匹配的天然优势。它向上聚合网站与应用,向下则直接应对用户的搜索需求。
“你可以将搜索引擎看成是一个网络操作系统。”百度开放平台负责人田晓萌说,“用户什么系统和插件都不需要装,只要是在上网环境的电脑上,打开百度搜索框,就能体验各种应用,而且即搜即用,没有任何增加的成本。”
虽然百度并没有系统性地公开发布信息,但实际上百度开放平台成长极快。到现在为止,它对百度搜索的总体影响面已经超过63%——用户平均每3次搜索,就有两次和开放平台有关。仅百度应用开放平台来看,“合作伙伴数量增加非常迅速,用户的应用体验人次也在呈几何级增长”,田晓萌介绍。目前百度的合作者数量,应用平台占了总量的2/3左右。
除此之外,在百度,还有个更加充满想象和不确定性的平台——那就是百度移动开放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上,百度所持的出发点与苹果、谷歌全然不同。在它看来,再做一个手机操作系统,或者与硬件商、运营商合作,在最大范围内为用户植入百度的服务,都不是它平台战略的重点。
从百度逻辑看过去,移动互联网上,百度的出发点仍然是“移动搜索”。传统搜索是用检索器的形式呈现网页结果,但在移动互联网上,这条路注定走不通。原因之一,从终端、网络、用户群到资源,移动环境要复杂许多;其二,没有一个用户习惯的互联网访问标准,尤其在中文环境下,连手机端可直接浏览的网页内容都非常有限。
那么,先不管移动搜索的形态,在“搜什么”之前,先要“有什么”。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从何而来?自然而然的,百度选择了先从基础问题开始解决。
“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帮助合作者用最低的难度从传统互联网迁移到移动端,这是今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大量传统互联网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标准化之后,内容覆盖面的问题就解决了。”百度无线总经理岳国峰说,“与百度数据开放平台有合作的大站,移动版将对应迁移;如果之前没有合作但有意向的,我们将配合迁移;如果不愿意,那我们就会选择其他的合作伙伴。”据说今年7月份,百度的移动版“阿拉丁”就将面世,到那时候,百度从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内容自动转化器”才真正开始运转。
从传统互联网底层向移动互联网进行内容传导,这与基于应用来逐步构建云端内容完全不同。一个出发点在Web端,另外一个出发点在应用端,很像历史上曾经发生在PC平台上的Web与客户端之争。
在百度看来,随着手机这一移动终端的性能越来越高以及带宽的加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应用无需在手机本地进行安装,浏览器就能满足大多数用户需求。未来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甚至只有一张网,那就是大互联网。而百度移动开放平台目前所做的工作,正是为这一未来所打下的基础。百度的深层目标是希望从更底层入手,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定义者。
“移动终端的随身性、私密性,更强调不同场景下搜索的多样化需求,使得它更适合‘框计算’的展现方式——用户从一个入口就能满足主要需求。”岳国峰说,“未来我们也许会真的将应用进行全面整合。虽然现阶段不同应用的差异化比较大,需要单独用产品来呈现,但是在未来,移动搜索会与推荐系统相结合,语音搜索、视频图像搜索,甚至gps直接搜索与推荐,都是可能的搜索方式。用户经由各种方式提出搜索需求,我们再根据场景的不同来进行针对性满足。”
回到2010年,在Web 2.0峰会上,李彦宏同约翰·巴特尔有过一场问答。在回答移动业务时,李彦宏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盒子(智能手机)。搜索业务一触即发,它将取代手机操作系统。这就是我们对未来的看法。”
参照李彦宏对“平台-应用”的解释,这句话并不难理解。从手机硬件到操作系统,再从操作系统到信息交互,移动互联网的重心将与当年的传统互联网一样逐层迁移。
如果说在“阿拉丁”时代,百度与谷歌对于互联网世界的数据整合与呈现还有着相当多的共识,那么从2010年百度开放平台诞生开始,百度则走出了一条与谷歌截然不同的道路,迈出了从结构化数据到应用式呈现的关键一步。#p#副标题#e#
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
百度认为,迟早有一天,百度开放平台或将影响到百度搜索中100%的结果。其更为详细准确的内容呈现方式,以及由此提升的用户搜索体验,将促使它占据越来越多的流量。到了那时候,“搜索结果页”将不仅仅是一条搜索结果,因为大量目前的其他搜索结果都将向着百度开放平台迁移,并让自己的数据变成平台的一部分。
百度相信到了适当的时机,百度开放平台所包含的一切合作伙伴和内容资源,将有可能在移动互联网上实现再一次引爆。而这一次,它从一开始就已经定义了这个世界的数据结构。某种程度上,这将意味着百度不再是一棵以搜索应用为主干的参天大树,而是支持未来互联网应用森林成长的肥沃土层,当然也是最有价值的土层。
实际上,除了通过构建百度开放平台和百度移动开放平台这样的土层之外,在百度的图景中,从搜索引擎这片肥厚的土壤中将有机会不断产生新的子平台。而每一个子平台中,又将有具备平台潜质的关键应用不断诞生。每一个平台都双向汇聚海量的用户与日渐丰富的应用,而每一个应用又都向上链接到社会深处。
比如备受争议的“百度文库”就有这种思路的影子。它一方面满足网民的文档搜索需求,与百度搜索引擎紧密整合;另一方面,它又具备自身独立的聚合资源、呈现资源、吸引和黏住用户的能力。同时,它正在向着数字出版的方向前进,向上聚合大量版权内容所有者,版权方将有可能在“百度文库”这一平台上推广和销售自己的内容,并与“百度文库”的用户互相影响。
从财报上看,百度目前成长的主要动力,仍来自于传统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一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可是,当百度不断为自己孕育出的新平台输血的同时,这些平台所能产生的对行业和用户的双向聚合效应,将会反哺百度,推动百度从根本上获得成长。这就是平台之于百度的意义,也是李彦宏眼中百度未来发展的核心模式。
百度所最擅长的事就是寻找信息、分析信息、匹配信息、呈现信息。其之前的搜索业务也好,未来的平台化也罢,都是通过让用户用最直接的方式获知答案,从而精确连接用户与企业、应用以及内容。
换句话说,“百度森林”的结构,首先将以搜索引擎为前端,为整个互联网提供流量;当一个优秀应用或者内容被合作者以百度各个平台的规则,整合到这些平台上之后,它们就变成了“百度森林”的一棵树,它将被优先呈现在百度最好的位置上。而这些应用因此获得巨大展现价值和流量之后,它们将有能力汲取更多价值养分并不断发展。
在百度的逻辑里,更平台化的百度,是搜索引擎进化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而广义的搜索会将所有以数据为核心的内容全部包含其中。正因为如此,百度并未将应用的崛起视为挑战,还将移动互联网视为更大的机遇而非危险。
这是与不管国外的Facebook、苹果,还是国内的腾讯、新浪,都截然不同的平台思路。百度在诞生10年之后,更加深入地看到了搜索引擎的本质。它想要向平台拓展,能够给别人提供的最关键“养料”只有两点:流量以及精确引导流量的能力,可部署在别人的内容中并帮助双方获利的广告盈利能力。而当所有人在获得养料在百度的平台上成长时,它们的内容将帮助百度搜索引擎提升用户体验,随之它们的盈利也将让百度获得更大的成长——这也是在如此高的股价下,百度能够给资本讲述的故事。
这是一个没有过先例的平台模型,虽然目标明确、关键点也很清晰,但由于牵涉的合作伙伴过于复杂,它除了最基本的如准入门槛、呈现规范、道德准则之外,百度还需要去探索在每一个垂直领域下,应该如何去协调多方的资源与利益,将给用户的使用场景带来何种价值与影响。而在建立规则之上,百度必须让规则体系尽量透明化。黑箱操作将带给合作者和用户无尽的疑问和猜忌,最终伤害的将是百度自身,而最终能让整个平台公平、有序成长的,是透明的规则,而不是百度的意志。
规则的基础,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公司文化与价值体系作为支撑。如果说搜索引擎时代的百度,只需要围绕用户需求建立产品,需要的是技术能力和产品能力,则新的平台时代的百度,在复杂的利益方处理中,在透明却复杂的规则建立中,每一个毛细血管都必须流着基于平台未来的价值观的血液——在这个新的阶段,百度需要有新的文化来重塑自身,并在形成强有力的内核之后,有将这种文化辐射整个互联网的能力。
百度的文化革命
当百度迈向自身发展的新阶段时,需要一种公司内部自上而下的推进力量。因为其变化的不仅仅是业务的模式,更应该是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同步调整。
虽然并非第一次见面,可采访开始时,百度文库产品经理赵辉还是显得略微拘谨。从他的眼睛里能看到明显的小心谨慎,这显然与之前几个月百度文库处于出版链条和舆论漩涡中心有关。
百度文库和互联网其他很多产品一样,最开始并非是遵从百度大战略布局落子,而是自下而上从用户需求中发现的。2009年上半年,百度大搜索和“百度知道”中很多人对课件、考试资料及论文的搜索,引起了知道团队的注意,于是他们开始基于数据进行调研。他们发现,这些需求在当时并没有被有效满足,很多相关网站做得都比较差,于是一批人开始兼职自己做。
因为产品发展不错,用户的口碑和黏性都比较高,于是开始考虑将产品独立出来。据熟悉百度产品的外部人士介绍,也就是2010年年中,“百度文库”开始逐渐真正成为了有战略意义的产品。
在产品与用户之外的东西
“百度文库的增长曲线很漂亮。”赵辉说到这句话,脸上终于有了笑意,“有些产品一经面世,用户就会迅速参与其中,影响与价值与日递增,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慢慢变成了一种用户的使用习惯,深深依赖、无法离开。中国互联网上这样的产品并不多,而我们认为,这才是创新。”
作为百度众多产品经理中的一员,他最在意的不是股价或市值,他认为自己做文库最大的动力在于满足用户需求。“有一位黑龙江教师上传课件,结果被一位西北山区的教师用到,让孩子能由此得到更好的教育。当我得知这件事时,眼前真的幻化出一幅地图,一个地方亮起灯光,另外一个地方又亮灯响应,这就是我们产品的力量。我由此更加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情。”赵辉说,“对用户需求,我们有一种天然的追逐,这是我们的职业病,或者也可以说是职业使命。任何做互联网产品的人,看到许多用户支持和使用,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如果无人喝彩,岂不是很滑稽?”这样最本源的驱动力,构建了百度每一根神经元的末端。
但是赵辉没有想到,2011年年初来自出版产业链上端的力量,会如此猛烈地影响“百度文库”。
这场风暴或许是可以避免的。从一开始“百度文库”就是一款UGC(用户创造内容)产品——用户按照一定的规则上传内容,这使得它的可控性并不高。鉴于此,2010年年中,“百度文库”开始着手研究版权保护和数字指纹相关的技术,可是因为特征识别的复杂性,即便加班加点,它也直到风暴发生之后才推出。
百度文库上线一年就有了1800多万份文档量,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如果它发展慢一点,或者数字指纹上线快一点,又或者出版界与百度之间少一些相互误读,结果或许就不会如此激烈。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或许它又是无法避免的。因为百度内部和外部看待同一件事,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从一开始,双方就在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内进行对话。
4月1日,在《100余民间作家致百度文库的公开信》中,引用了作家慕容雪村的话,“百度已经彻底堕落成了一个窃贼公司”,“百度是中国最大的黑心广告商”;还有李承鹏,“有人说,我喜欢百度帮我们分享。我说,我不介意别人分享,但我介意别人把我家东西偷去给别人分享。我甚至不介意偷了去分享,但介意偷了,还打着自由搜索的旗号”。
对百度文库来说,这件事直接引发的结果,就是抓紧利用各种各样的技术,将盗版降到最低。而在此之上,赵辉意识到:“百度文库”和别的产品不一样。
除了用户需求之外,产业界开始逐渐出现在百度文库产品经理们的视野之中。“除了做好产品,我们还要强化商业链条,和外界利益相关者打通。这个产品更讲究商业模式、合作机制,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到产业链条中,否则就会产生矛盾。”
如果说之前的百度文库,是“用户-产品”的二元论思维,则这次事件强行使得它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链条更加复杂的世界。在梳理用户需求、寻找阅读场景、建立阅读体验、开发文档在线工具、对接用户搜索行为之外,文库需要思考很多产品之外的东西。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百度整个公司中不乏像赵辉这样“活在产品里”的纯粹工程师,他们的动力和满足感,在于能用自己的力量满足用户的需求。百度文库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错误,它符合百度的一切优秀特质,甚至还带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它能够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梳理出内容,并辅以更好的内容呈现;它的成长曲线证明它满足用户需求并深受喜爱;它能与百度大搜索深度整合,并提升对应的文档类搜索体验。
但为何会产生如此激烈的矛盾?
百度崇尚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离用户最近的工程师们,在海量用户的访问与搜索中感知用户需求,并由此发现需求增长明显、但有时候在他们看来并未被很好满足的点,这意味着新产品的机会所在。
可是用搜索持续深度整合内容的过程,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是个复杂异常的系统性工程。复杂往往意味着风险,而这种风险无法由百度的“手足”来掌握——甚至中层往下的产品经理们,很难去预知这种风险,他们也不应该为这种风险承担过多责任。毫无疑问,这件事情的核心问题在于,整个百度从上到下都在看微观层面的产品和用户,谁在思考宏观层面环境和自身的变化?谁在评估风险和放哨预警?
如果跳出“百度文库”事件,从百度为自己构建的“百度森林”来看,当百度未来所搭建的平台已经要开始深刻影响整个中国互联网,辐射到社会各个行业时,只求满足用户需求的看问题方式,将会无法支撑整个体系的正向循环发展。因为在行业端每一个链条的节点上,都有着其自己的商业规则与商业逻辑。
眼中只有用户和产品本身,这种“二元论”的发展方式,是小公司的特质。当手足带动身体前进,眼睛却长在脑袋上时,就必须有方法将眼睛看到的、脑袋想到的,与手足很好地沟通和互动起来。但这种“自上而下”正是现在的百度目前最为缺乏的东西。
百度现在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对相同的目标形成统一的认识。熟悉李彦宏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充满雄心的企业家,有百度内部人士曾说:“Robin(李彦宏英文名)和我们的目标,最终一定是要超过Google的规模与价值。”就今天的财报数字看来,这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雄心与现实的差距,或许就是百度一直在业务和产品上如此心无旁骛、如此凝神聚焦、如此“用力”奔跑的原因。
与此同时,李彦宏也是一个不喜欢务虚而喜欢务实,喜欢深思熟虑,不喜欢轻易展示内心想法的人。实际上,你很难听到李彦宏对不确定的东西轻易发表看法,他的言论和思想一旦显现,就像是精美的程序一样经过了大量和长时间的“Debug”,绝少会有漏洞和破绽。这或许是他工程师基因的一种体现。
其实李彦宏并不是不知道,百度“简单可依赖”的价值观并非只应对于用户,还需要包括更多的站长、大量新生的应用开发者,以及与百度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企业合作伙伴。但他性格上不是一个“布道型”的企业家,而百度的高层团队也缺乏一个“首席布道师”的角色,难以让整个组织系统性的理解和落实这些想法。
曾有百度的前员工对《商业价值》记者说:“当你想要去做一件事时,公司最高层不会告诉你该不该去做,而会让你在可掌控资源的范围内,凭自己的感觉行事。成败考量方法很简单——商业价值与用户。”
这样的文化很务实,它给了员工自由度,也让全公司都将眼光聚焦到了业务和产品上,但其问题是造成了公司整体战略、以及商业价值观的模糊。一个公司当然不需要所有的员工都去思考价值观和企业战略,但是的确需要让每一个员工都知道企业的价值观和战略是什么;需要在手足的摸索过程中,及时与大脑形成信息的反馈,即便大脑给出的指令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修正。
在百度官方的介绍页面中,如此描述自己的企业使命——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百度的核心价值观是“简单可依赖”。其下则是对百度人行为的一些具体准则,细微到“每个人都要捡起地上的垃圾”。
但是,商业运作不是一个程序,其中的变量太多,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外界环境和企业自身地位都在快速变化的年代。在百度面临平台化战略这个发展方向调整的时刻,没有一个与时俱进的上层文化与价值观指导,没有自上而下的推动力来引导整个公司的转变,百度未来在业务层面再完美的布局,也难免遭遇“百度文库”这样的意外局面。
与互联网上很多其他的大企业一样,百度生于互联网的蛮荒时代,生存是它早期的第一要务。重视用户体验、发现用户需求、用产品创新来满足需求,这是它一直以来的行事准则。
事实上,去年另一家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产品驱动的逻辑使得一直以来互联网上出现什么它就做什么,手足带动身体前行。一直以来,它巨大的体量使得它并不在意手足碰触到“雷区”——别人的生意。可是,当其最终看到自己的未来在于开放和平台化,看到自己的生意必须要与别人的生意建立正向循环的关系之时,原有的“二元文化”就成了最令人头疼的阻碍。
作为最早遭遇问题的互联网大企业,腾讯正在转变。它开始自上而下地努力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自己发展走向与产业共同发展。腾讯先在所有的执行副总裁级别统一了思想,然后再利用外部的力量,利用内部不断的沟通,开始自上而下地改变腾讯的气质。这不会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是它的确已经开始了。
当百度迈向自身发展的新阶段时,需要一种公司内部自上而下的力量。因为这样的文化和价值观变革,不可能从“结果”中产生,不可能从“手足端”完成。
未来的百度,变化的不仅仅是业务的模式,更应该是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同步调整。百度需要清楚地让全公司知道“我要成为什么”,更需要清楚地告诉整个中国互联网,“你们和我一起,可以让世界成为什么”。#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