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垄断者“屈尊”:银联重新竞争

2011-06-14 09:41
原创

  在“身份”的大门外徘徊已久的支付宝们甫一正名,便迎来了一位“豪门劲敌”——中国银联。今年5月下旬,京东商城董事长刘强东就曾对外表示,不日便将与支付宝分道扬镳,终止合作,同时将会联手银联,提供一个全新支付方式。刘强东所称的“全新支付方式”,便是指中国银联在6月8日正式推出的“银联在线支付”和“银联互联网手机支付”两项业务。

  从线下拓展到线上,从现实延伸到虚拟,这一次,银联的线上支付平台不仅囊括了各项银行卡的业务和功能,同时还拓展到了:网上消费、缴费、保险、航空、物流、通讯等服务领域。

  中国银联推出的网上支付业务,之所以被认为会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带来巨大冲击,不仅仅因为银联自身的强大背景,更重要的是其支付服务的产品模式不同,主打的是绕开银行网银的“无卡支付”。用户无需开通相关银行的网银,也不需要跳转到网银界面进行操作,只需初次使用时提供卡号和相关印证信息进行关联,便可直接通过银联网上银行卡交易转接平台进行支付。

  与目前第三方支付的主要产品相比,银联支付业务的最大差别,或许便在于用户在使用时是否需要预先将资金转移到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去,在使用诸如支付宝时,用户需要预先为自己的支付宝账户充值,充值金额很难转回银行卡,只能用于缴费和消费;而在银联的平台上,用户使用时交易资金会直接在个人银行账户内冻结,由银行完成预授权担保(金融级预授权担保),某种程度上,这不仅更为便捷方便,也可以避免用户利息损失和资金挪用风险。

  银联在线支付主打的绕开银行网银的“无卡”模式,因其可以提供更好的消费者体验,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在线支付未来的趋势之一。虽然这种模式会削弱银行的一项收入源——“网银”,但是目前,国内网银发展速度与银行卡发卡量的不匹配也为无卡支付业务的兴起提供了土壤。来自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一季度,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5.53亿张。而同期,国内网银总数不过2亿左右,占比不到10%,其中活跃网银用户比例更低。

  对于银行而言,当品牌和公众认知度强势如银联者,推出这一业务模式时,用户选择哪个银行卡作为“入口”,其资金“走谁的通道”便是个问题。因为按照常理,绑定了一家银行卡后用户很可能不会再使用多张银行卡来支付,那用户就会对绑定的银行卡产生黏性,因此,如果银行在这方面缺席,那客户很有可能就会选择其他银行卡,活卡率就不高。

  因此,虽然刚刚上线,但作为“国家队”的银联便来势却凶猛,根据其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银联已与157家银行签署相关业务协议,已有60多家银行接入无卡支付服务平台,支持此次推出的两项无卡支付产品,预计到今年底,200多家银联境内外成员机构将陆续实现接入。按照中国银联总裁CEO的公开表态,银联希望打造的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模式,“无卡支付”的定位是一个线上支付转接的“开放式平台”,电子商户和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可以接入。在他看来,这也是一件只有银联可以做成的事儿。


  事实上,构建一个绕过网银的支付平台,同样也是支付宝的“梦想”,其推出的“快捷支付”即提供如是服务。根据支付宝提供的数据,截至5月31日,支付宝“快捷支付”已经完成签约的合作银行总数为108家,其中合作已经上线的银行为83家,且主要应用领域为信用卡。按照支付宝的计划,将在年内着力扩大“快捷支付”的领域至用户量更为庞大的借记卡领域,同时将合作银行扩展到200家。以扩张速度和便捷程度而言,接入银联平台也不失为一种选择。虽然从这个维度而言,两者看似互不冲突且可合作的平台,但问题在于,银联支付也同样面向普通用户,随着其不断的推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便是用户的大量分流,“支付宝们”还能够独揽客户吗?

  相比“生于线上、长于线上”的支付宝们,从线下无处不见的ATM机、POS数卡机延伸至线上的银联所具备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京东商城在挥别支付宝,转投银联时,刘强东便曾表示,前者“费率太高”,而银联“品牌影响力更强大”,可以“降低在线支付用户的使用门槛”。

举报
关注公众号“多特资源号”
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侵删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