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第五个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的由来 国家公祭日活动意义不能忘

2018-12-13 09:35 来源:网络综合

  第五个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的由来 国家公祭日活动意义不能忘

  写在前面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81年过去,中华门城墙上战争留下的弹孔依旧清晰可见,“万人坑”的累累白骨诉说着当年那段沉痛的历史。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第5年。5年来,国家公祭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5年来,国家公祭日以国家名义强化“国家记忆”,极大地激发了爱国热情,凝聚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5年来,国家公祭仪式的举行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第五个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的由来 国家公祭日活动意义不能忘

  从一天到全年——

  铭记历史,决不让悲剧重演

  12月9日下午,南京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正在为第五个国家公祭仪式做着准备工作。

  张建军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筹备公祭的5年,让他百感交集,倍感振奋,“公祭上升到国家层面之后,在情感的表达与延续,提升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公祭仪式上,警报声响起,瞬间将我们带回那个民族危难的年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军人,这是刺入灵魂的声音与拷问:面对外寇来犯,我能做些什么?回想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自己更清醒地意识到身上担负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决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参加了3次国家公祭仪式的南京警备区政委张宁谈到国家公祭给他的深刻印象时说。

  和张宁一样,南京一中高二5班的学生陆尧至今清晰地记得去年在国家公祭仪式上和其他79名南京青少年代表一起朗诵《和平宣言》的场景,他们从那段沉痛历史讲到了民族复兴,心情也随着宣言内容从沉重到激昂,“历史值得被铭记。我们在准备朗诵过程中听了《和平宣言》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又在公祭现场体会到了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信念与力量。”陆尧告诉记者,今年她又报名参加了国家公祭仪式上的现场朗诵,她想让更多的人铭记这段历史。


  每逢公祭日,凌厉的防空警报都会响彻南京上空,行人停步默哀一分钟,汽车驻车按响喇叭,长江航道上轮船长鸣汽笛……整个城市沉浸在悲痛之中。这一声长长的警报,击中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沉痛的记忆在这一刻被唤醒。81年过去,时间改变了很多,但烙刻在人们心间的民族之痛永远也不会改变。

  这些年,南京市栖霞区小贝壳幼儿园每年12月13日前都会组织大班小朋友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不只是幼儿园,在南京,对英雄烈士的祭奠、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已经从国家公祭日当天演变为全年的常态活动。

  在南京学生的课程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是必修课;燕子矶公园等17个丛葬地全年持续接待众多中外参观者献花祭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天8点半开馆进入的前12名观众撞响和平大钟;南京一中等学校周末或节假日时间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去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进行悼念祭扫等活动;江苏省联合南京市军地各部门每年在烈士纪念日当天都会组织新婚夫妇到烈士陵园献花……

  从一城到全国——

  国家公祭,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11月23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全票通过《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默哀一分钟”明确写入法规,多项行为被禁止,还特设了“宣传教育”专章,该条例于12月13日起正式实施。

  “这份关于国家公祭日的条例是民意的表达。”南京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姚正陆表示,他们在条例制定前实地开展2048/">问卷调查,形成的《南京市公民“国家公祭”意识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出台保障公祭活动与场所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出台后,相信社会参与度会更高,更能形成浓烈的公祭氛围,也能更好涵养民众爱国主义情怀。”姚正陆坚定地说。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留言簿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在此留下参观感悟。浙江嘉兴嘉善高级中学高二学生唐雨楠随学校研学活动来到纪念馆,参观后她一字一顿写下自己的感悟。唐雨楠告诉记者,近距离接触历史实物后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每一名中华儿女都应记住这段历史,守卫现在的和平环境”。

  “在国家公祭日设立后,公祭本身的仪式感增强,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从更多侧面、不同角度的媒体报道产生了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力。”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告诉记者。


  “南京大屠杀史在国内和国际的传播需要人才,特别是有冲劲的青年学者。”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表示,国家公祭日设立后,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关注这段历史,今年研究院36个大屠杀史研究相关课题申请者中年轻人就占多数。

  南京之痛,华夏之殇。201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全国20多家抗战类纪念馆,也同步举行公祭活动,共同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遇难同胞。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安保总务处和公众服务处副处长王敏表示,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纪念馆的接待量也逐年猛增,截至2017年底,纪念馆已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7370万观众,公众对于这段历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国家公祭网在线祭奠遇难同胞的网友达到1913万余名。

  国家公祭,祀我国殇。每年的国家公祭日,国人都会以肃穆仪式追忆逝者,缅怀英灵,公祭活动也触发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叙述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与反思。影视作品《南京、南京》《二十二》、漫画作品“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1937-2017”、解放军军乐团交响乐《永不忘却》、歌剧《拉贝日记》、12幅组画《铭记·1937·南京大屠杀》……一幕幕剧、一张张图、一场场活动中,国人汲取了一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也让我们这个民族不断凝聚着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从中国到国际——

  以史为鉴,唤起世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不仅牵动着国民的心,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纪念日活动。”这几年,英国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福克斯电视台(FOX)等世界主流媒体都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活动进行了报道。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史料陈列厅出口处,有一堵印有参观者留言铭牌的城墙。“不将事实情况告诉下一代,那就不会真正吸取教训,历史的悲剧就有可能重演。——日本上条君”“向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人们致以深深的、永恒的敬意,他们不会被遗忘。世界将永远铭记南京大屠杀。——美国前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众多外国参观者了解这段历史后纷纷留下真挚的话语。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来馆参观的外国友人仅去年一年就达到26万余人。

  外国友人参观人数的不断增长,反映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2015年6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高校将二战日军士兵东史郎揭露日本南京大屠杀暴行证词的视频作为授课教材;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以人类的共同记忆凝聚着正义的力量;2015年12月,法国画家帕赫将自己创作的南京大屠杀油画《暴行》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想通过这幅画作告诉世界,一定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2017年9月,克里斯托弗·拉贝——曾参与建立南京国际安全区的约翰·拉贝的曾外孙,不远万里来到南京,将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曾使用过的24枚官印、钢印等一批珍贵实物捐赠给纪念馆;也是在这一年,加拿大安大略省通过了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6月7日,《共同见证:1937南京记忆》史实展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斯摩霍夫国家大厦开展,此类展览近年来已在法国、白俄罗斯等世界几十个国家举办。

  “去年国家公祭期间,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俄罗斯等400多个侨团在五大洲10多个国家、地区共同举办海外悼念活动,得到活动举办地人民和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张建军表示。

  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第169座“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先生表示,南京加入‘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后,方便全世界所有国际和平城市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悠久传统,也会更深地了解中国在构建世界和平城市目标中做出的努力。

  曾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提交“建议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内容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邹建平表示:“纪念战争是为了远离战争,追忆灾难是为了远离灾难。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矢志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一带一路’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付诸实践,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将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创人类的美好未来。”

  第五个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的由来 国家公祭日活动意义不能忘

关键字: 国家公祭日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