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国家重点发展六大产业,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大支柱

2023-03-09 20:10 来源:网络

刘世锦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许多新的增长引擎是未来产业培育下一代增长引擎的重要抓手。

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到底怎么发展?关于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怎样的体制政策方面的条件,我想讲一下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个支柱。为什么我要说这个问题呢? 目前,发展未来产业提出了很多产业,但几年后可能会发现有些产业发展不了,发展不了。 最后总结经验时,各有各的原因。 实际中,技术可达性、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问题较多,且需要要素组合供给能力等一系列因素。 所以要全力发展能发展的未来产业,但不要期望所有产业都能很好地发展。 因为参与国际分工需要发挥各自的优势。 但是,如果能发展的产业不发展,没有在全球竞争中具有高竞争力的行业,肯定会有问题。 另外,我们有时计划发展某个行业,也具备条件,但它没有发展。 “不会开花,也不会柳树成荫”,这样的经验也需要总结。 因此,我想谈谈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大支柱。

一、促进要素流动,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原因是中国人口最多。 但是,人口多并不一定会形成超大规模的市场。 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需要发展市场经济。 我认为有必要研究和总结中国5G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经验。 我注意到了一个现象。 5G成功的背后是华为,新能源汽车成功的背后是比亚迪等一系列企业。 这些企业基本上是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有一些非常有远见的企业家,比如华为的任正非、比亚迪的王传福等。 如果没有这些人,没有这些企业,中国的5G和新能源汽车就很难发展。

为什么类似的企业能在这些地方发展呢? 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行业市场开放促进了这些行业市场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实5G和新能源汽车刚开始发展并不顺利,5G面临着国外大型电信公司进入中国的背景。 国内也有一些较大的电信企业,但没有发展起来,最后成功的华为那时可能还处于初期阶段。 中国有开放的市场,外资可以进入,国内企业可以近距离竞争吸收海外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等。 最初的时候可能对中国企业没有信心,但几年后发现中国企业可以超过海外企业。 我看过王传福的故事。 他出国的时候经历了两次屈辱的经历。 签证上登载着是否回国的信息。 这对我们来说是侮辱。 中国市场开放后,可以先学习国外,再赶超他们。 通信行业一直是一个开放程度很高的行业,支持国有、外资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最后竞争力最强的企业才能成功。

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但中国传统能源汽车暂时没有发展。 外资已经可以在中国运营工厂了,但是中国的民营企业要拿到牌照非常困难。 由于外资企业做不到,民营企业做不到,中国传统能源汽车发展并不理想,往往被认为是批评的典型。 但是,为什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发展呢? 我认为新能源汽车发展中重要的是市场开放。 国内外都有开放市场,比如特斯拉落户上海,上海给予了优惠政策。 但也有人认为,特斯拉进入中国将对国内产业造成巨大冲击。 应该说中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是有远见的,特斯拉在中国发展得很好,更重要的是带动了产业链的发展。 目前国内发展了很多新能源汽车,一些企业发展很快,这在十年前是不行的。 没有产业配套体系,没有零部件配套体系,肯定不行。 这些都与中国开放市场息息相关,确实需要认真总结5G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成功经验。 我认为国家的资金援助等政策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开放市场。 不要害怕,开放市场再活跃中国有能力的企业家,中国企业家会取得更好的成功。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干什么呢? 就是建立市场。 一个是商品市场,更重要的是要素市场。 我认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重点是要素市场。 改革开放多年来,我们的商品市场基本建立。 据说现在的要素市场,是一半的要素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 例如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城乡居民户籍问题。 中国现在有不同类型的企业,民营企业获得融资的条件和国有企业一样吗? 另外,在市场准入制度方面也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地方保护等。 我认为下一步是解决这些问题。 特别是未来的产业需要流动创新要素。 这可能是未来产业能够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二、增强聚集效应

正如我刚才提到的,5G和新能源这两个行业有两个重要的企业。 一个是比亚迪,另一个是华为。 这两家企业在深圳。 深圳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是个小渔村,但是现在深圳的位置不是国内的位置,而是世界位置所在的城市。 单从凝聚效应来说,深圳是有中国活力、高质量要素聚集的地方,比如华为为了发展5G,离开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就会失去部分优势。 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进行城市化,为什么要进行现代工业? 一个特点是聚集在一起。 需要强调的是,里面有“三个度”。 一个是密度,单位平方公里聚集了多少人,聚集了多少技术和生产要素。 第二个是频率,元素需要移动。 例如,车辆移动频率、电话和邮件的使用频率; 三是浓度,技术含量、附加值到底如何,进行5G和新能源汽车研究的大部分是高水平人才,在人才等方面的集成度如何? 现在中国为了发展未来的产业需要提高集成度。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一些城市过于拥堵,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但从发展未来产业的产业集聚角度来看,中国目前总体集聚还不够。 也就是说,产业化和城市化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通过进一步提高集聚效应来提高中国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三、坚持原创驱动

多年来中国一直对外开放,引进、消化、吸收,现在到了进行再创新的阶段。 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进入无人区,无人区的概念是任正非的老师提出的,需要自己探索。 有很多被称为新科技,国外大企业也没有涉及的领域,进入了无人区,所以需要创新。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中国的原创能力不行,中国人的优势是做应用。 这种模式在过去发展水平低的时候是可行的,但现在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越来越突出。 理由有两个。 一个是部分产业存在勒脖子的问题。 二是中国在原创方面尤其是基础研发方面存在不足。 光靠应用研究很难成为世界一流。 因为基础研究是“背景板”,基础背景不行,长期来看应用也难以发展到高水平。 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不能进行基础研发,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是没有说服力的。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高标准上讲,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必须提高基础研发水平。

因此,我认为中国要加强原创推动力,有两点需要重点关注。 一是培育高校和科研机构有利于源头创新、基础领域科学发现和突破的环境,形成包括学术规范在内的自由探索的体制、机制、文化,建立学术共同体规则。 大学大楼越来越多了,请问大师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 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培养大师的环境,营造形成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科技型骨干企业在原创性突破中的作用,这也需要重视。 在处理原创性问题时要注意技术革命的特点,以前把科研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应用几个阶段,近年来出现了新的特点,划分边界越来越模糊。 在市场竞争中,在产业化过程中,在市场化前沿阶段,遇到的难题也往往是科学发现前沿的难题。 因此,目前中央特别强调科技型骨干企业在原创中发挥作用,我认为根据新的特点将市场化应用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一体化是关键。 研究未来产业需要注意这个特点,科研和产业技术两个皮的问题需要仔细研究,现在怎么样了? 到底是什么问题? 原创如何推进? 这些需要根据新的特点进行更多的研究。

四、提升人力资本

这几年,中国发生了重要变化,人口总量呈负增长,这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过去中国有人口优势,下一步能转化为质量优势吗? 最近经常提到扩大消费,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特点。 中国这几年的消费已经从生存性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 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研、住房、金融、商务服务等方面比重上升最快的内容,这些消费内容都在培养人力资本。 它们与基本公共服务直接相关,许多基本公共服务的缺乏不利于消费的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本的提高。

未来工业的发展与需求的增长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从发展型消费来说,消费本身也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 其实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要解决不同人群在人力资本发展方面不平等的问题,重点是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这里的重点是约3亿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是扩大消费的重点,也是人力资本的培养问题。 另外,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中国要成为全球人才高地,这非常重要,不仅要提高中国的人才水平,还要留住人才,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到中国来。

五、坚持韧性开放

中央特别强调我们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正确的一边是什么呢? 现在,面对风口浪尖的逆全球化的冲击,到底该怎么办? 是脱钩还是脱钩? 我认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全球化、坚持挂钩,对世界有益,对中国长远发展有益。 所以中国不能自己脱钩,而要反对外部势力脱钩、脱钩等做法。 中国实施积极的备份战略和备用轮胎战略等,需要应对外部压迫的对策,只有在发生了勒脖子的问题时才能应对。 在备胎战略和支撑产业中,只要发展良好,未来也有可能成为有竞争力的行业,中国芯片行业就有这种可能性。 所以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关键的问题是把自己国内的事情做好。 与此同时,对外开放不能放松,要增强对外开放的韧性,增强“走出去”产业的竞争力、安全性、韧性和灵活性,推进制度有序开放。

六、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数字化、绿色化在这几年成为共识,未来的产业也与这两种文化相关联。 数字化、绿色化是全球新动能,中国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中国在部分领域具有优势。 因此,中国有可能抓住机遇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5G和新能源汽车其实也是数字化、绿色化领域的新兴产业。 中国需要改造传统产业,将压力转化为新的增长动力。 比如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等,中国压力确实很大,但如果转型顺利,反而会成为新的优势,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我们在一些领域技术创新已经领先,其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这一切都可以形成新的增长动能。 如何培育市场,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面临新的挑战,都是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变革过程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未来产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供稿)

本文根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1月8日中国科学院科技与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新书发布暨未来产业研讨会”上的报告进行整理

国家重点发展六大产业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