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其实睡不着的是张怀民_“怀民亦未寝”火了,苏轼这篇仅85字的千古佳作,到底好在哪里?消息关注度非常高,想要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最新消息,小编给大家整理出有关这方面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深入了解!
最近我跟朋友聊天,朋友提起“怀民亦未寝”这句话突然流行起来,但却令人有些费解。这句话出自宋代文学巨匠苏轼的一篇仅85字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是教材里的必背篇章,我们在学生时代都应该学习过。因此,当朋友跟我分享这件事时,我也感到有点困惑。毕竟按照通常情况来说,这篇文章不太可能登上热门话题。
### 《记承天寺夜游》鉴赏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翻译: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掉衣服,正准备休息,忽然看到月光从窗户照进来。于是兴致勃勃地起床,打算出去欣赏月亮。
考虑到独自欣赏美景的乐趣有限,我立刻前往承天寺,敲响张怀民的门。幸运的是,他也还没睡。于是,我们两人一同走到院子里欣赏月亮。
月光照亮院中的地面,仿佛一片明亮的池塘,其中水草交错纵横。实际上,那些并非真实的水草,而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晚上没有月亮呢?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然而,像今晚这样美好的时光却难得一遇。此刻,我们两人,怀着同样的心情。
柏竹是一种高达20米的罗汉松科乔木,在古诗词中常象征诗人孤独而坚定的品格。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在《评朱子论东坡文》中高度赞扬苏轼这篇散文:“极有布局而无布置痕迹者,千古东坡一人而已。”
苏轼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在于借助景色表达情感,描绘月色却不直接提到“月色”,描写“赏月”却不提仰望夜空,反而聚焦于低头俯瞰——“庭下如积水空明”。
同时,苏轼运用“藻荇交横”隐喻人生的坎坷;以“竹柏影”象征个人品质的纯洁。文章虽短,寓意深远;视角独特,富于思想性。这种写作方法对明清小品文的创作产生了启发意义。
然而,这些文章技巧对于非文科专业的一般网民来说并不重要。网络上有喜欢苏轼的朋友,他们喜欢的是他的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 “怀民亦未寝”背后的智慧
那么,“怀民亦未寝”这句话为什么会突然走红,并在哪里兴起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在网上搜索了一番,发现它在一个短视频平台上流行起来。
大概有人用苏轼和张怀民的故事制作成了视频进行传播。网民们围绕这个话题,纷纷对苏轼和张怀民展开调侃。大家都在探讨,苏轼半夜叫醒张怀民的行为,究竟是高情商还是低情商?
或者讨论,“怀民刚要睡”和“怀民亦未寝”这两种表述方式,哪一种是更符合“高情商”的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奇特的网民关注的是,苏轼在寒冬腊月,半夜找张怀民时,是否穿着衣服。
由于苏轼在文中提到自己当时是“解衣欲睡”,接着发现了“月色入户”,然后“欣然起行”。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提及穿衣的动作,于是这部分网民开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要想了解苏轼深夜敲朋友家门的行为,究竟是高情商还是低情商,首先需要知道文中的“张怀民”是谁,以及他和苏轼之间的关系。
于是,我借此机会再次认真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查阅相关资料。我发现这个张怀民和苏轼一样,是一位被贬谪的官员。
苏轼创作这篇文章时,自己已经在黄州待了四年。那时的张怀民也因为某些原因被贬到了黄州,两人因为相似的经历成为朋友。
回想起过去的种种,苏轼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意识到张怀民同样身处困境,于是“心灵相通”地去敲响了他的门。恰好,张怀民也未能入眠,于是与他一同出门赏月谈心。
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并没有所谓的情商高低问题。此外,许多网友认为:苏轼在文章中强调“怀民亦未寝”,体现了其高超的情商。若换成情商低的人,可能会写出“怀民刚要睡”。
然而,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夸大。因为在文章中并未显示出张怀民当时正在准备睡觉,“怀民亦未寝”可能只是在叙述事实而已。
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苏轼当时已脱鞋(或者没脱)、准备上床休息的事实,就认定张怀民也在做相同的事情。实际上,当时的张怀民可能尚未入睡。
张怀民是在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被贬职的,而苏轼那时已被贬了四年。因此,张怀民当时更可能是由于烦恼无法入睡,打算整夜坐在屋里发愣。
张怀民被贬后立即搬到了承天寺居住。苏轼初次被贬黄州时,也曾立即找到一座寺庙躲避,长达半月不敢见人。直到有一天深夜跑到河边吟诗,当地官员以为他想要投河自尽。
然而经过四年的磨砺,苏轼已经成长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手”。他不再因为被贬官的事痛苦不堪。当然,他以前也没有想过要自杀。
当苏轼见到张怀民时,想起了四年前的自己,于是想邀请他赏月,以此安慰他,告诉他:尽管你被贬到这里,但没关系,不是还有我和你一样吗?
从这方面来看,苏轼本人的情商是很高的。而且,他在文中写“怀民亦未寝”,正是考虑到张怀民初被流放,内心苦闷,难以入眠。
但如果苏轼写下“怀民刚睡下”的话,那么意思就完全不同了,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就像张怀民已经接受了贬官的事实,已经开始睡觉。
而苏轼还要半夜敲门将张怀民从床上拉起来。这不是情商低的表现,更像是故意搞笑。
至于那些讨论苏轼当时是否有穿衣服出门的网民,实际上是真心关心苏轼。他们甚至对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对应的公历日期进行了研究,那是当年十一月下旬。
黄州即现在的湖北黄冈,那里十一月下旬的气温大约只有几摄氏度。古代可能会更冷些。如果苏轼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没有穿衣服出门去找张怀民,恐怕会被冻成“苏记棒棒冰”。
结论
现在在网络上的诗词讲解,关注的人可能不多。但如果讲到苏轼的诗词,观看的人就会相对较多,这表明网民非常喜欢苏轼这个人。
因此,有关苏轼的一切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大家纷纷发挥想象力,借用苏轼的故事进行调侃,就像是谈论身边亲密的朋友。
《记承天寺夜游》的优点并不在于作者写下了“怀民亦未寝”这句话。然而,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在对待朋友方面的情商相当高。
这是因为,苏轼对张怀民遭受贬官的经历深感同情。他知道张怀民突然遭遇这种打击,必定难以入眠。“月色入户”只是一种偶然的机会。
苏轼借此机会找到了一个借口,可以约张怀民到庭院里赏月。随后利用赏月的机会与他交谈,最终创作出这篇精美绝伦的小品文。
由此可见,苏轼并不是因为月色美丽才想去寻找张怀民。而是因为他本来就打算去找张怀民,才会注意到月色之美。
所以,即使苏轼情商很低,也不可能在文章中写下“怀民刚睡下”这样的话。如果张怀民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遭遇,并安然入睡,那么苏轼的这些行为就显得多余了。
上述就是关于其实睡不着的是张怀民_“怀民亦未寝”火了,苏轼这篇仅85字的千古佳作,到底好在哪里?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攻略和资讯可以关注我们多特资讯频道,之后将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news.y866.cn)。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