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国家公祭日十周年:数据见证历史铭记

2024-12-13 10:50 来源:网络

国家公祭日设立10周年:一组数据见证他们铭记历史

国家公祭日设立十周年:铭记历史,警醒未来

今年是国家公祭日设立十周年。2014年12月13日,首个法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南京举行。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国家公祭仪式都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集会广场隆重举行。从家祭、城祭到国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铭记国耻,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图强。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位

据南京市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位,他们的平均年龄已超过94岁。1987年首次统计时,记录在册的幸存者共有1756名。今年以来,已有6位幸存者相继离世。这些幸存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们铭记历史的重要纽带。

历史记忆传承人增至32位

为了将历史真相代代相传,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达32位。这些传承人大多来自幸存者的家庭,包括二代、三代甚至部分第四代成员,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他们通过多种方式传承历史,如代替幸存者赴日参加证言活动、记录幸存者的口述生活史并出版成书、开通社交媒体账号讲述历史等。

纪念馆新增藏品26546件

过去十年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断新增文物和史料,使侵略者的罪行更加昭然若揭。截至目前,纪念馆的藏品总量已超过19.4万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1249套,共计6418件。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史料不仅丰富了历史研究,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哭墙”记录10665个遇难同胞姓名

199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首次设立了“哭墙”,上面刻有3000个遇难同胞的姓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哭墙”经历了多次增刻,目前记录的遇难同胞姓名已达10665个。这面“哭墙”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历史的铭记。

每年参观人次约500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年吸引约500万人次参观,其中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2024年春节假期,约22.2万名观众来到这里,通过参观了解那段悲惨的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地,更是一个教育和反思的场所。

19308名观众撞响和平大钟

自2018年9月18日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始常态化开展撞钟悼念仪式。每天早上八点半,首批进馆参观的12名观众代表会共同撞响和平大钟,追思遇难同胞,祈愿世界和平。至今,这一仪式已举办了1690场,共有19308名观众参与其中。

纪念馆观众留言125278份

2024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尾厅的留言区共收到125278份观众留言。这些留言中,“历史”“和平”“铭记”“祖国”“繁荣”等词汇出现频率最高。观众们的留言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认识,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志愿服务队超过3.5万人“讲述历史真相”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志愿服务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有超过3.5万名志愿者参与其中。这支队伍从最初的60人发展到现在的35284人,其中近十年新增了11823人。志愿者们不仅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述历史真相,还在史学研究、文史资料翻译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壮大祈愿和平的队伍。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