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日语
在台北万华区的老商业大厦里,有一家叫“老山东家庭牛肉面”的老字号。 始于1949年,山东青岛的来台老兵创立,至今传承了三代。
走进拉面店,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黑底金字的匾额。 据现任店主于怀增介绍,凡是匾额,都是他祖父亲笔题写的,其中写有《食德为天》,甚至诉诸面馆发展史。
忻之前妻从青岛来到台湾后,为了维持生活,只花了70元立了一个摊子,起初主要靠卖山东馒头生活。 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布料的边角料被用作手工切面,物品被最大限度地使用。 于怀增记得父亲的回忆。 把市场上牛肉摊子上剩下的牛骨煮汤,煮一碗面,就是人间美味。
老兵们定居在陌生的台北,大多在万华区西门町一带做小生意谋生。 “山东人吃苦耐劳,重忠信义,所以爷爷的生意很好。 ”于怀增说。
经过苦心经营,家里的摊子渐渐大了起来,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今天的昆明大街上有了自己的店铺,生意也主要是切牛肉面。 山东口音很重,很多老客户喜欢叫它“山东”,这也是这家店名字的由来。 几年后,在家里的面馆搬到西宁南路,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于增牢记祖父传授的生意经,办好一件事,精益求精。 “创业容易坚守。 我想继承爷爷的创业和献身精神。”
不仅是拉面店,各个流派的牛肉面店遍布台北的大街小巷。 桃源街在鼎盛时期还聚集了十几家“牛肉面大王”,一时成为台北的景色。 牛肉面的人气集中在台北,在家里的面店也是牛肉面在台湾的“发源地”和兴盛的缩影。
由于早期台湾农业社会以种植大米为主,面食并不是当地人的主食。 关于台湾牛肉面的起源有好几个版本,其中之一据推测,1949年以后,由于食物短缺,小麦、牛肉等物资被大量引进岛内,加上百万多名退役军人和家人的“食欲改造”,为牛肉面的相遇创造了条件。
已故教授李耀东关于台湾牛肉面来源于退伍军人眷村的说法得到了很多认可。 怀增说,当年爷爷漂洋过海,辛辛苦苦来到家里,为了养活家人,自己擅长的“家常话”似乎是最简单朴素的谋生手段。 这道带着家乡味道的面食也是老一辈思乡时感情的寄托。
食物最温暖人心。 除了牛肉面之外,于怀增还坚持包饺子,继承了祖传的秘方,保留着传统的家乡风味。 他总是提醒客人不要忘记饺子汤。 “爷爷说喝饺子汤是家的味道”。
在当地,牛肉面选在学生的果腹上,是深夜打工的人的爱,外国游客对台湾料理的印象多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 一位饕餮人士表示,热腾腾的牛肉面散发着乡愁和“家的味道”,也铭刻在台湾人的集体记忆中。
“声誉重要,味道更重要,熟悉的味道最能唤起内心的情愫。 我会努力继续继承《老山东》。 ”于怀增说。
cad8a1d13511b721e346b1f37e8aea58>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9145908@qq.com)
近期热点